近日,笔者与一位在乡镇工作的朋友聊天,朋友说道:“单位里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有一些不管能不能提拔的人,干活积极性都不高,行政编身份的认为自己熬着就可以,因为不论工作能力大小,一到服务期限将来提拔设定的框框肯定能套住自己,而事业编身份的则认为自己也熬着就行了,因为工作再努力,也在框框外”。透过朋友略带调侃的语气,笔者联想到乡镇干部任用过度偏“公务员化”,导致有些党员干部坐等提拔、有些党员干部望眼欲穿出现提拔不均衡的现象。
乡镇选人用人的框框原本是为了打破固有论资排辈的枷锁,真正挖掘出想干事、会干事、能干事的基层干部。但是如果框框的指向性过于明确、过分偏重,就往往会导致一些框内人员想当然认为自己进入组织关注的视野,要么害怕干得越多、出错越多,反而容易暴露短板,奉行少做事、多栽花;要么错误地认为已经进了保险箱,“到点就该提”,萌生坐等提拔的心理,然而那些积极工作却不符合条件的考察外人员就会丧失动力,望眼欲穿。长此以往,如果过度强调框框不加以制止,就很容易形成错误的导向,甚至演变成简单的以行政编制身份替代了素质能力及业务能力等方面的考察,无形中缩小了选拔干部的范围。
乡镇是上联国家机关,下接乡村社会,是上级党委政府决策部署的具体落实地,是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关键一环。事务繁杂任务艰巨是乡镇最真实的写照,加之环境艰苦待遇不高,真正留在乡镇的人少之又少,其中事业编人员是乡镇政府部门的重要群体,总人数占比高达一半。因此事业编人员与行政编人员同样承担包村、维稳、安全生产、乡村振兴等各个方面的任务,干活没有主次轻重之分,然而上级提拔干部时如果出现明显的偏向,就难免会打消一些想干事、会干事、能干事却没有进入干部储备行列人员的积极性。这种坐等提拔“对号入座”式做法,除了有可能造成人岗不相适,还会滋长一些干部心理优势。
揆诸当下,各级党委、组织部门选人用人要严把质量关,增设预备期考察环节,建立期末综合考评机制,要求被考察对象到吃劲岗位、重要岗位进行磨炼,切实提高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实际能力,确保人岗相适。与此同时,要营造一种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环境,告诫广大的基层干部不管是何种编制,都是干部队伍中的普通一员,并非特殊群体,发扬实干担当的作风,认识自身不足,不断补齐短板。除此之外,要加大乡镇机构改革力度,规划事业编制人员的发展,破除行政编干部坐等提拔的认识误区,以业务能力和工作实绩为出发点,扩大储备范围,真正组建一支扛得了重活、打得了硬仗、经得住挫折,有足够本领干事创业的干部队伍。(董艳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