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纪检监察》杂志曝光了“躺平式干部”的问题:少数干部不主动担当作为,缺乏信心与斗志,面对任务左躲右闪,直接“躺平”。
躺平,网络流行词,指无论对方做出什么反应,你内心都毫无波澜,表示顺从心理。有的人选择躺平,自以为是一种“潇洒”的生活处境,一中的“智慧”的生活哲学,其实是在用消极的行为对待自己的工作。“躺平”是一个新鲜词,“躺平式干部”可不是新鲜,在我们工作中这种人“存活”了很久。
“躺平式干部”就是不作为。古语有云,“当官部位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一些干部在经历了所谓的“风吹雨打”后,开始变得“圆滑事故”,面对手上的工作开始“打太极”,能推则推,面对任务左躲右闪,慢慢成了单位的“老油条”。这种作风不可取,滋生了不正之风,有时候还成了别人的“榜样”,这样就会带坏一些同志,影响了干部的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而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年轻人信念不坚定,斗志不强,面对工作“得过且过”,不敢担当,不敢作为,没有“硬碰硬”的本事,而把精力用在“搞小动作”、“糖衣炮弹”上,干工作“吹牛拍马”,不干实事。特别是涉及自身利益的时候,更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毛泽东曾经在《反对自由主义》中批评过这样的干部:“办事不认真,无一定计划,无一定方向,敷衍了事,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笔者以为,一方面是一些干部的不作为、不担当。说到底是过多地想到“自己”,是不愿为服务的对象担责,不真正“以百姓心为心”、“为人民谋福利”。“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习近平主席反复强调和要求各级干部,“讲实话、干实事,敢作为、勇担当,言必信、行必果”。我们每一个干部都应该心里装着百姓,装着使命,敢于面对工作的各种困难。在工作中转变作风、在转变作风中改进工作,努力形成人人思干、人人思上、人人思学、人人思进的浓厚氛围。另一方面,在干部的培育方面,也存在的一些瑕疵。在选任用人方面,有的“老黄牛”式的干部不能得到重视,而偏偏一些善于“亲近领导”的、在具体工作上没有什么这本领的干部却得到了重用。导致一些本来尽职的干部“看不到希望”,“干多干少一个样”,感觉自己“前途渺茫”,慢慢就选择了“躺平”。诚然,向这样的干部,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但是,作为领导者也应该敢于向这些“躺平式干部”亮剑,敢于向这种“躺平式干部”说不,敢于给他们压担子然。
总之,不论何种原因,都不是成为“躺平式”干部的借口。作为人民的公仆,就应该牢牢梳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定理想信念,敢于在困境中磨练自己的意志,敢于肩负起身上的责任,不断磨练自己的专业能力,勇于挑最重的“担子”,接最烫手的“山芋”,啃最硬的的“骨头”,让“站起来”成为“躺平”后该有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