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学生们为啥喜欢敲“非洲手鼓”?保定一小学“双减”落到实处获赞)
怎样才能让“双减”政策落到实处?联盟西路小学教育集团找准关键点在课堂转型上发力,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他们自主开发“博物课程”,组建26个兴趣社团,通过“非洲手鼓”等各具特色的课程,用融合式课后服务破解学生接送难题,满足学生和家长需要,呵护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切实减轻家长负担受到好评。
教师线上忙充电,确保减负不减质
学生们喜欢敲非洲手鼓。
课堂是核心素养培养的主阵地,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关键在于课堂教学的转型,而开展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是实现课堂教学转型的重要方式。 联西教育集团向教研要质量,向教改要成绩。为促进教师观念的转型,本学期各学科学区教研活动,都围绕着单元整体教学进行。
“双减”落地以来,联西赋能每一位教师,更加关注教师专业成长,为老师们提供各种学习机会。老师们积极充电,不断提高认识层次和教学水平,利用校本研修时间,进行线上培训,听省教科所主任李学红、天津特级教师徐长卿、市教科所主任杨振兴等名家讲座,以此提升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确保减负不减质。
融合式课后服务,破解学生接送难题
为帮助家长解决难以按时接送学生的实际困难,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充分发挥学校育人主阵地的作用,联西教育集团全面实施了“5+2”课后服务模式,实现了课后服务全覆盖。在学校“双减”工作会上,刘静校长强调:“落实‘双减’要秉持“滋养有序 润之无痕”的办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系统推进,真正让‘双减’成为撬动联西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
红色教育常抓不懈。
2021年9月,融合式课后服务在学校全面展开,内容包括阳光体育大课间、作业辅导和社团活动三个板块,由学校统一管理,任课教师实施。学校设置了基础夯实和专项提高这两种辅导方式,对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进行基础的夯实和帮扶,进行帮扶指导答疑;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专项提高,提供拓展的空间。阳光体育大课间有跳绳、踢毽子、丢沙包、打篮球、跳跳球等活动项目,学生积极参与,运动效果明显,孩子们不仅增强了体质,还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了乐趣。
该校组建了体育类、文艺类、益智类、棋牌类、信息类社团26个,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阅读活动、社会实践、劳动实践活动,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周四、周五下午4:00,联盟西路小学的孩子们在老师的陪同下,开始“双减”政策落地后的社团活动。学生们根据个人爱好,报名参加“非洲手鼓”“琵琶”“合唱”“漫画绘制”“小中医”等各具特色的课程学习。中医医疗小技能、科学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等在家庭中的应用,一方面帮助学生丰富课外知识、提升综合素质,另一方面融和了亲子关系,构建起和谐幸福家庭。
跟着课本去研学,“润”文化课程润物无声
家校互动,创办爸爸课堂。
在“双减”实施过程中,联西教育集团润文化课程优势逐渐显现。润德课程坚持德育为首、立德树人、育人为本,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校本课,少先队活动、升旗仪式、主题班会、家乡文化之旅研学等实践课程,润泽学生心灵;润学课程以“联系古今、贯通中西、兼容并蓄”为特色,先后开设“博士课程”“爸爸课程”、课本剧展演课程、绘本创编课程、科技课程、体育课程、外教课程、“双师”课程、博物馆课程等课程润学;静以修身,宁静致远, 联西开设了阅读课程、书画课程、综合实践等润行课程;坚持水滴石穿,恒心使然,学校要求学生每天阅读30分,以润志。
联盟西路小学“初中预备班古诗词大赛”“联西书画展”“联西英语艺术节”“课本剧展演”的成功举办,让孩子们增长了知识,开拓了视野,发挥了特长。学校与市图书大厦联袂打造了“保定市联盟西路小学阅读基地”,把阅读纳入了日常教学,为师生们营造“多读书 读好书”的文化氛围。
研学是课堂的延伸。
家庭亲子研学是课堂的延伸,同学们亲身体验、实地浏览,并在班级内进行研学成果展示,通过这一系列活动,根植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理想信念。暑期进行的“跟着课本去研学”活动,引导学生走进故宫、颐和园、保定市博物馆,倾听亭台楼阁、斑驳的老城门诉说历史长河、朝代的更迭,探索自己喜爱的馆藏奥秘。“穿越时空——我是故宫小画家”“口齿伶俐——我是颐和园小导游”“巧夺天工——能工巧匠就是我”……不仅使孩子们透过色彩、装饰感受古建筑艺术的空间造型美,感受中国工匠精神以及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底蕴,还提升了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
校内外联动,“爸爸课堂”“博士课堂”获赞
社团课丰富多彩。
联盟西路小学创新办学思路,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打破学校和社会的界限,以家庭为基础、学校为主体、社会为平台, 把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力量有机组合起来,努力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与社会及家长共同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良好氛围。
联西教育集团整合全社会资源、合力奏响立德树人、五育融合的主旋律。近年来,家长的整体素质越来越高,可以辅助老师培养学生刚毅、果敢、豁达的品格,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男教师不足的缺憾。因此,联盟西路小学在低年级开创了“爸爸课堂”教学模式。各班邀请家长进入课堂,为孩子们展示职业知识。在三至六年级,按照“生命科学、人文和历史科学、自然科学”三大课程体系,开设了“博士课堂”,邀请来自河北农业大学、河北大学的博士家长走进课堂。家长们利用自身专业优势,为孩子们答疑解惑,讲解自然和生命科学的奥秘。
“爸爸课堂”“博士课堂”“三宽家长课堂”,与社区联合开展义卖、爱国卫生活动、绿色环保及推广普通话宣传等公益活动,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增进了学生间的交流,使学生融入社会生活,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培养作为小小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创新作业新路径,自主开发“博物课程”
学生书画展拓展视野。
“双减”对学校的专业水平、内涵发展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作业承担着诊断、评价和指导的重要作用,联西以加强作业管理为突破口,认真落实教育部“五项管理”文件精神,规范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坚决杜绝作业数量过多、质量不高、功能异化等问题。联西教育集团在课堂教学提质增效基础上,切实发挥好作业育人功能,积极探索课程化作业设计方法与途径,布置科学、合理、有效作业,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培养习惯;帮助教师检测教学效果、精准分析学情、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校完善教学管理、开展科学评价、提高教育质量。
学生作品。
联西小学合理利用资源,开拓学生视野,不断探索实践,自主开发“博物课程”。组织学生到保定市博物馆、定瓷博物馆参观学习。教师布置的作业同样把过程性、实践性、融合性相统一,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体验。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亲自参与活动的全过程,于行走之间,习得知识增长了能力。
联西“博物课程”作业,不仅有书写内容,还有操作内容,更有研究内容。设计的内容不是简单的、单纯的、知识性的练习题或作业题,而是特别强调过程的呈现,方法的引导,思维的指引。
校长刘静:双减要落到实处。
研学报告单、制作读书卡、诗配画、调查单等,把作业完成的过程转变成获得新知的过程,把作业完成的过程转变成自主学习的过程、方法引领的过程及思维提升的过程。这些研究性、实践性、开放性、跨学科的多样化作业,其最大价值正是在于让学生感知到学习本身的意义,提高自主学习、深度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在乐学善学中提升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