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文化风情<139> | 揭秘“战国头盔”——铁胄)
1965年在保定易县武阳台村燕下都遗址44号墓出土的79件铁器中,共有锻件57件,其中包括由89片甲片组成的胄一件,以及剑、矛、戟、刀、匕首、带钩等。对部分铁器的检查表明,除了个别由块炼铁直接锻成而外,其余大都是块炼钢锻制的。
铁胄
铁胄就是铁做的甲胄,中国古代将士防护头部的装具。又称兜鍪、头鍪、盔等。由于它常与护体的铠甲配套使用,所以“甲胄”一词成为中国古代防护装具的统称。
也叫做盔,其形制如帽,用以防护人或马的头部。商、周时期,多由青铜所铸制;到了春秋时期,胄却多以皮革制成,其工艺方法与甲的制作基本相似,即由甲片编缀,每个胄所用的甲片数并不相同,胄一般中有脊梁,下有垂缘护颈。它的进一步改进发展,就是出现了铁胄,但这已是在战国时期了。
胄盛行于商周时期。周代铜胄是整块范铸,左右两侧向下延伸形成护耳,有的在周边宽带上凸出一排圆泡钉,造型朴实。青铜胄至汉代衰落,并最终为钢铁制品所取代。胄与皮制的甲合称甲胄,是重要的防卫兵器。目前出土最早的铜胄为商代青铜胄,皆用青铜整体范铸,饰有兽纹。
观铁胄,似能透过它
感受来自千年前的寒气
这本是古代将士做为防护的装具
想必也是经历过千辛万苦
才能保存于世
每一件文物,都有属于它的故事
愿有更多的人看到它、了解它
而后,更加珍视每一件出土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