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廊坊最网红】廊坊学子耿健男:以电影之魅力 弘扬戏曲之精粹)
日前,由国家电影局主办的第十二届“扶持青年优秀电影剧作计划”评选圆满结束,经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等9所在京高校初评、终评,由国家电影局从价值导向、剧本内容方面进行审核,最终产生90部入围剧本。廊坊学子耿健男作品《坤伶》成功入围。这是他的作品第二次入围该计划。
以梦为马,宣传河北文化
早在2020年,耿健男创作的人物传记电影《韩世昌》成功入围国家电影局“扶持青年优秀电影剧作计划”,同年耿健男还受邀参加了中宣部举办的“电影编剧进修班”。面对今年再次入围,耿健男喜悦之余坦言:“我离以影视弘扬中国传统戏剧文化的梦想又近了一步。”
今年26岁的耿健男,是安次区人,中国艺术研究院戏剧戏曲学硕士研究生在读,专业学的是戏剧表演研究,但是他又非常喜欢影视剧本创作。他的学术研究和创作方向,机缘巧合地都投向了河北的文化艺术领域。
作品《韩世昌》是一部传记电影,讲述了河北籍的北方昆曲艺术大师韩世昌先生的波澜人生。《坤伶》这部作品讲述的则是民国女性艺人在动荡时代下的生存与挣扎。除了剧本,他的毕业论文《侯玉山表演艺术研究》也植根河北文化。侯玉山和韩世昌从事的艺术都属于具有河北地域特色的昆曲流派,被称为“北方昆弋”。“作为‘百戏之祖’的昆曲是‘阳春白雪’的典雅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鲁殿灵光,其在河北乡间繁盛一时,足见河北艺术土壤的丰沃。我的创作初衷就是基于对这片地域文化的认同、欣赏和赞叹,来挖掘、宣传它,为的就是让更多人了解这片土地的文化艺术。”耿健男说。
在耿健男看来,虽然他创作的是电影剧本,但所学专业还是传统戏剧研究。一方面因为了解,创作起来得心应手。另一方面,京剧、昆曲,包括河北梆子,都是传统和地域文化最鲜明的载体,一招一式都是美的精华。“戏曲的美主要在形式的精妙绝伦、内涵的博大精深。为什么现在古风、戏腔歌曲这么火爆?其实都是借鉴了戏曲表现手法而已,就已经引得这么多人追捧。”耿健男说,希望这种交融、豁达、开放、雅俗兼备的文化气息自然地体现在河北民间艺术上。
“关爱和同情是创作者必备的素质”
小时候的耿健男,听到锣鼓点响起就觉得非常动听。缘分就是这么奇妙,戏曲渐渐融入了他个人的成长。在日新月异、飞速变化的社会中,戏剧文化带给他安宁。
耿健男的作品对于戏曲演员生活境况以及故事中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都有所观照,有人认为他还年轻,对凝重严肃的主题驾驭不起来。对此,耿健男认为年龄对于严肃题材的创作并不是问题,就像曹禺写成《雷雨》时只有23岁。他认为,很多艺术家创作的出发点,都是基于人性中情理的拷问,对“人”的同情。
耿健男介绍,自己的母亲是个非常善良的人。大概在他三四岁的时候,母亲在路上遇到一位精神失常的妇女,并把她带回了家,一直四处奔波为她找寻回家的路。了解到她因失去孩子精神失常,为了能安抚她的情绪,母亲甚至让她哄着年幼的耿健男玩。“母亲的行为影响了我,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能体会这种感觉。”耿健男说,这种对人的关爱和同情,从同情产生的对自身行为或者社会问题的反省,不仅是创作者需要具备的素质,更是每个人都应该培养的素质。通过艺术作品传达出的美,春风化雨,能让更多的人懂得关注、关心别人,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越来越美好。
年轻人是文化强国
的有力参与者和见证者
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既有非功利性的一面,也需要借助市场化、产业化的力量。比如,借助大众艺术的电影来推广戏曲艺术。对此,耿健男认为,是这个时代召唤更多的人做这样的事。“我们挖掘传统文化的精华,倾注我们的全部情感,就应该把社会主义文艺社会效应发展到最大化。从电影的角度来讲,通过电影弘扬戏曲文化,是一个自然而然的问题,随之而来会有好的结果。”耿健男说。
国粹之所以成为国粹,是因为来自深厚的文化积淀,彰显着我们中国人看待世界和人生的方式。耿健男谈起小时候去剧场看戏的感觉,全场观众只有他一个黑头发,其余都是白发长者。而现在这种感觉完全不一样了,有的时候年轻人甚至比老年人还多。“这种变化,验证了我们党长期坚持的对戏曲既保护又弘扬的文艺方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他相信,只要坚持下去,戏曲的未来,乃至所有传统艺术的未来都会越来越好。对个人来讲,他认为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时代大背景下,可以做更多有利于戏曲弘扬和发展的尝试。
“年轻人要充分发挥才华,担起中国电影发展的大任,成为文化强国最有力的参与者、目击者和见证者。”谈到未来,耿健男说,他一直清楚地记得受邀参加“电影编剧进修班”时,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导演尹力曾经勉励他们的话。现在,无论是中宣部、国家电影局,还是地方的宣传部门都十分关注青年电影编剧的成长,他希望自己能沿着这条路,坚定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