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精神是红色革命精神之一 ,72年前,在烽火连天的硝烟中,在指挥作战的电波“嘀嘀”声中,在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夕,党中央在西柏坡召开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同志高瞻远瞩地提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同志率领中央机关离开西柏坡,向北平进发,进京“赶考”的雄浑序曲正式奏响。由于它产生于中国革命重要的历史转折关头,决定着中国革命的前途和命运,所以既是对中国共产党传统和优良作风的概括和总结,又是中华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精神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升华。
弘扬西柏坡精神,必须始终保持戒骄戒躁的谦虚精神、以忧患意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谦虚谨慎,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待工作和成绩表现出的科学态度。在西柏坡时期,中国革命即将全面胜利。执政问题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提到党中央的议事日程。在这个关键时期,毛泽东同志在中央七届二中全会上向全党敲起警钟:"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我们必须预防这种情况"。在他看来"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革命以后的路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回望百年光辉历程,我们党是生于忧患、成长于忧患、壮大于忧患的政党,谦虚谨慎已融入中国共产党人的红色血脉,成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重大转折关头保持头脑清醒、战胜一切困难的重要法宝。
弘扬西柏坡精神,必须始终保持艰苦奋斗,以攻坚克难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开拓进取精神。在西柏坡时期,我们党“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以大无畏的革命勇气,战胜各种艰难困苦,传承和升华了艰苦奋斗精神的内涵,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强意志和卓越品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进入新时代,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面对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河北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把艰苦奋斗铺就为干事创业的精神底色,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撸起袖子加油干,实干苦干拼命干,扎实推动重大国家战略和国家大事迈出新步伐、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进入新阶段、深化改革开放迈上新台阶、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新胜利,使河北政治生态、经济生态、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发生历史性新变化,让燕赵大地成为新时代充满无限希望的一方热土。
弘扬西柏坡精神,必须始终坚持一心为民,以公仆意识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回望百年岁月峥嵘,奋斗奇迹彪炳千秋。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因为“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我们党立党兴党强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到井冈山、延安、西柏坡等革命圣地,都是一次精神上、思想上的洗礼。每来一次,都能受到一次党的性质和宗旨的生动教育,就更加坚定了我们的公仆意识和为民情怀。”河北省委深刻认识到,形势越是复杂严峻,越要加强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只有始终和人民群众想在一起、站在一起、干在一起,才能凝聚起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磅礴伟力。新的长征路上,河北将一以贯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自觉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补齐民生短板,破解民生难题,兜牢民生底线,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供稿人:田馨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