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吏治清,则国强;官风正,则民富。厉行节约决不是嘴上说说、纸上画画就能达成,而需要党员干部照好三面“镜子”。
照好“历史”的镜子。“读史使人明智”,历史对于我们而言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学习借鉴其中的人与事,不至于重蹈前人的覆辙。我国古代为官入仕者首先得读“官箴书”,因为官员可以从官箴书中汲取前辈官员的为官从政之道。官箴书的内容从出现以后几经变化,但它劝解官员公正廉洁的内容始终不曾改变。“世情宜淡,立志贵刚。刚则欲不能出,淡则欲念不起。惟士之廉,犹女之洁,一朝点污,终身玷缺”,古时为官者无不洁身自好,战战兢兢,唯恐令清名见污。当代为官者应学习历史、品鉴历史,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树立自己学习的榜样,在历史中精华自身,修好品行。
照好“群众”的镜子。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为人民谋福利是党员干部执权的目的,这就需要时刻对人民保持敬畏。如果对群众无敬畏之心,我行我素,为所欲为,那就难免被群众所抛弃。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提倡监督,欢迎监督,自觉地接受监督,这是党有力量的表现,也是党员干部政治上成熟,对党对人民负责的表现。每个领导干部都要充分认识监督的客观必然性和必要性,正确对待监督,自觉把自己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防止出现错误和腐败。“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念慕富贵,枉道速祸”。党员干部务必要做到杜绝奢侈浪费,坚决做到思想上不放松、生活上不奢侈、物质上不浪费。
照好“制度”的镜子。制度是一种以规则或运作模式规范个体行动的社会结构,其存在都有带有价值判断在里面,并以此规范、影响建制内人们的行为。试想在一个有利于腐败滋生的制度安排下,要官员们恪守操守道德何其困难。想要推进厉行节约、反对奢侈浪费需从源头上狠刹奢侈浪费之风,用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给奢侈浪费者划定了制度“红线”,给以身试法者设定了“高压线”。明确党政机关经费管理、公务接待、公务用车、办公用房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的条条框框,对宣传教育、监督检查、责任追究等工作提出明确要求,才能使为官者不敢以身试法钻空子。(通讯员 安佳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