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6日,衡水市水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邢雅兰就衡水市水利系统“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的农村水源置换工作说,今年6月底前,全市13个县市区全部完成了水源置换工程建设任务,彻底结束了衡水市部分地区农村居民饮用高氟水的历史,真正打通了农村群众安全饮水的“最后一公里”,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饮水保障。当天,中共衡水市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在故城县二期农村地表水厂举办了衡水市“我为群众办实事”现场新闻发布会之水利篇的上半场。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衡水市水利局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全力推进农村生活水源置换工程,用心、用情、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水平。衡水自2016年率先在全省实施了农村生活水源置换项目,将全市农村人口全部纳入生活水源江水置换范畴。经过5年多的接续努力,截至今年6月底,衡水市新建、扩建地表水厂9座、新建农村水厂7座,完成管网铺设1784.41公里,修建检修井、排气井、排空井等附属设施2467座,所有县(市、区)全部完成了农村生活水源置换工程建设,实现了江水村村通,形成压采能力8084万立方米。
故城县师黄村村民师长宁说,以前村里放水,隔三五天才放一次,而且接水人多,用水供不上。现在自来水用着很方便,24小时都有水,洗菜也方便,水质也很清澈,供水也很足,生活用水能跟上了。
衡水编制《衡水市全域江水置换实施方案》将全市332.21万农村人口全部纳入生活水源置换范畴。2016年先在枣强、武邑、景县等地下水氟超标的县实施,为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提供水质保障。之后又逐步推进到其他县市区,实现了改善饮用水水质和压采地下水的双重目的。并科学测算供水需求,合理调整江水配置指标,协调高新区、景县将暂时不能消纳的江水指标调剂到桃城区、武邑、阜城等江水指标不足的区县。同时,因地制宜,根据各县市区的实际情况,探索符合现实条件、科学合理、经济适用的建设模式,通过实施管网联通、新建扩建水厂、安装净化消毒设施等,将处理好的长江水送至用水户。
为了使农村生活水源置换工程能够长效运行,在保证工程的日常管护和运行上,衡水将定期对管网线路进行巡查维修,并筹措资金对村内管网进行改造提升。在此基础上,加快推进计量设施安装,进行一户一表改造,推广安装预付费计量水表、物联网远传智能水表。加大水费收缴力度,保障工程的长期良性运行。各县市区要落实管护主体,充实管护人员,落实管理制度,强化规范运行。同时,衡水市水利局组织各县市区结合群众承受能力和水厂运营模式,及时调整农村供水价格,建立水价调整机制和财政补贴机制,利用3-5年时间逐步达到按(不含引江水价)成本价收费。此外,利用各种形式向村民宣传安全饮水知识,引导群众改变用水观念,提高水商品意识,重视饮水安全,保护供水设施,珍惜水资源,在全社会营造珍惜水、保护水、节约水的浓厚氛围。
邢雅兰表示,下一步,衡水在农村供水保障方面将继续加大监测力度,依托饮水安全村级“三个责任人”和饮水安全信息系统,对全市农村饮水安全状况进行动态监测,建立问题清单和整改台账,实行问题动态清零,确保农村饮水安全。同时,拓宽畅通群众投诉渠道,实行管理单位、责任人、供水服务电话“三个公开”,全天24小时接受群众投诉反映问题,第一时间核实并及时处理解决问题,全力提升服务水平。建立健全农村饮水工程长效机制,指导各县市区完善农村饮水工程专业化管护制度,不断提升管理水平。督导各县市区进一步完善供水应急预案,配备应急供水设备,组建应急供水队伍,定期组织应急供水演练。遇洪涝灾害、突发旱情、水源污染等突发事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保障群众生活用水需要。此外,还将常态化进行检查和暗访,采取进村入户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通知各县进行整改,以此倒逼饮水安全责任的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