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袁女士躺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的造血干细胞采集室内,进行“生命种子”的采集。
2016年,袁女士一位朋友出了车祸,急需用血,她说:“当时在山东聊城,检测之后发现我的血型不匹配,但工作人员问我愿不愿意留下血样加入中华骨髓库,给我介绍了一下相关的知识,我想虽然这次没能帮到朋友,没准以后有机会能帮助别人,就留样入库了。”
今年七月,袁女士接到了山东聊城当地工作人员的电话,告诉她和一位患者初配成功。袁女士说:“我当时拒绝了,因为早就把这个事情给忘了,而且是山东号码,我就没当回事。”而后,邢台市的工作人员打电话再次告知袁女士配型成功的情况并询问捐献意愿,袁女士说:“这时我才反应过来,相信是真的有患者需要我捐献造血干细胞,就回复了愿意捐献。”
这次捐献造血干细胞不是袁女士第一次助人为乐,在生活中她也是个热心肠,作为当地志愿者协会教育板块的会长,每逢儿童节、重阳节便会与志愿者一同组织慰问演出,为贫困老人和残疾儿童送一些生活必需品。
答应捐献造血干细胞之后,怀着激动的心情,袁女士和家人分享了这个消息。尽管家人对她做出这个决定并不意外,但随之而来的还是家人的各种担心:捐献造血干细胞是不是抽骨髓?会不会影响身体健康?工作会不会受到影响?
“什么都比不上救命重要。”袁女士坚定地说。她从网络上搜集资料,告诉家人捐献造血干细胞技术很成熟,是通过外周血采集,不会影响身体健康,获得了家人的支持。
袁女士的本职工作是一所幼儿园的园长,赴石捐献会对工作产生一定的影响。“患者那边是救命的大事,可耽误不得。”袁女士积极协调工作安排,确保能够按照采集计划进行采集,当同事们得知这件事后也纷纷表态:“工作的事情就放心的交给我们吧。”幼儿园的孩子们也为袁女士录视频加油鼓劲:“袁老师加油!”
捐献造血干细胞是双盲原则,袁女士并不知道受捐者的情况,但她说:“既然能配型成功,无论对方是什么情况,只要他需要,我就帮助他,这也是我作为一个党员的觉悟和担当,我也希望他能早日康复,好好生活。”
至此,袁女士完成了造血干细胞的采集,成为中华骨髓库第12481例,河北省第567例,邢台市第35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