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2日,国际儒学联合会教育传播普及委员会第七届“国学与大学德育”研讨会在河北省衡水市故城县董子学村召开。此次研讨会由国际儒学联合会教育传播普及委员会、河北省董仲舒研究会、衡水学院、中共故城县委宣传部共同主办,故城县文旅集团·董子学村、衡水学院董仲舒研究院(董子学院)、《衡水学院学报》编辑部承办,衡水学院科研处协办。来自国际儒学联合会、衡水学院和省内外高校及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硕博研究生以及董子故里文化管理部门的120余人参会,此次盛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
会议开幕式在河北衡水市故城县董子学村教化厅召开。衡水学院科研处处长、董子学院院长、河北省董仲舒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魏彦红教授主持开幕式。
首先,故城县人民政府县长邢亚超致欢迎辞。他指出:故城是儒学发源地之一,本次会议的举行,是故城文化事业发展和儒家文化传承发扬中的一件盛事,也是儒家文化传承发扬中的一件喜事。故城是儒学发源地之一,2000多年前董仲舒先生在这里开设了国学堂,落下帷帐、传道授业,勤奋严谨的治学精神和设帷授徒的光辉业绩至今为世人广为传颂。在此,也恳请国际儒学联合会、河北省董仲舒研究会、衡水学院,恳请线上线下参加研讨活动的专家学者,多关心故城、多推介故城、多支持故城,为故城的工作建言献策、传经送宝,让儒家文化在故城大地焕发出蓬勃生机,为推动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发扬、促进“国学与大学德育”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衡水学院党委副书记卢援助在致辞中指出,衡水学院以董子文化为核心,将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担当,注重在德育中贯彻“两个结合”的原则,激活“国学”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坚持“进步教育”理念,秉承“守正出新”校训,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的育人观,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近年来在研究、传承董子文化中取得了骄人的业绩。
河北省董仲舒研究会会长李奎良教授在致辞中表示,将马克思主义与根植于我们民族血脉的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具体措施之一就是“君子文化”进校园,将传统文化的精华予以细化分解,以学生听得懂,喜欢听,能践行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君子品格。董仲舒为今天的大学德育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养分,董子是大学教育的最早的倡导者,提出了“仁、义、礼、智、信”的君子道德标准,这一道德标准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也是在故城董学村召开“国学与大学德育”研讨会的特别意义之所在。
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教育传播普及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践致辞中指出,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成为大学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是优秀传统文化以何种形式进入高校的德育课,仍然是当前国学与德育关系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需要充分分享经验、交流意见、集思广益、形成共识,以便使传统文化经过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成为“立德树人”的重要思想资源。在一代圣人下帷讲学之地研讨国学与大学德育问题,一定会激励思想的火花,产生积极的思想成果。
随后,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王殿卿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张践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韩星教授、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朱康有教授、天津社科院国学与跨文化研究中心赵建永研究员、北京大学杨柳新教授、山东大学吴文新教授、武汉大学张思齐教授、西安外事学院张丰乾教授9位专家教授根据各自的选题分别做了线上线下主旨演讲。演讲由西安外事学院教授、博士张丰乾主持。
12日下午,学者们围绕会议主题,进行分组学术研讨。闭幕式由《衡水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马惠钦主持。国际儒学联合会教育传播普及委员会副主任王志捷做学术总结。
最后,中共故城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秦立堂致闭幕辞。秦部长指出,经过各位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顺利完成了各项议程,大家围绕“国学与大学德育”相关主题,发表了具有真知灼见的学术见解,既有对国学与大学德育的理论思考,也有典型案例的分析,又有董仲舒人文、教化、法律、大一统等思想与大学德育相结合的深入探讨,体现了在新时代的背影下,国学和大学德育命题所面临的新的使命担当、创新思维及其现代价值广泛探究和深切关注,会议紧凑热烈,学术氛围浓厚。
本次会议进行了全程直播,同步在线观众达40多万人次。(供稿人:魏彦红 王希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