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迎冬奥·发现宣化之美|大山深处的“千年古刹”)
柏林寺:大山深处的“千年古刹”
宣化地处阴山北麓,历史悠久,战国时燕国置上谷郡于此,至唐代为武州。唐朝是石窟开凿的高峰期,当时在宣化也开凿有石窟建筑。在崞村镇柏林寺村群山环绕之间,建有柏林寺,由西佛洞、千佛阁、东佛洞、多宝佛塔、大雄宝殿等部分组成,庙宇规模不大,但因其建筑风格独特,特别是一块巨石雕琢而成的多宝佛塔和东佛洞浑然一体堪称石窟建筑妙笔,素有“置身柏林寺,如到云岗窟”之说,2013年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柏林寺位于宣化南35公里,始建于唐正德年间,距今已1200多年。主要建筑是位于北山坡上的三座石窟和一座佛塔。石窟内现存大小石佛300余尊,雕刻精细,栩栩如生。佛塔系五层八面实心石塔,古朴典雅,造型独特,为该寺一大胜景。周围青山环抱,绿树成荫,远处山岚飘忽朦胧,近处白色的檀花散发着幽幽清香。塔下的石窟称东佛洞,往西还有中佛洞和西佛洞,都是由巨石雕成。东佛洞里的主佛是东方教主药教佛,他手捧宝塔,盘腿坐于莲,四壁有浮雕小佛108尊,色泽鲜艳。中佛洞也称千佛阁,正中端坐燃灯佛祖,传说他是释迦牟尼的师傅,由他度释迦成佛。洞内佛造型生动,它同刻工精巧的案几,窟壁联为一体,四周尚有形态各异的小佛43尊,做为陪衬。西窟的佛象较大,释迦佛端坐于中,面孔圆润有光,双目沉静有神,大耳垂肩有轮。左边的文殊菩萨,威然跨于狮背,右边的普贤菩萨,安然坐于象身。西洞和中洞的佛象,经历千百年,虽然部分风化剥蚀,油彩脱落,但人物线条活泼流畅,图案纹理清晰秀丽,仍不失昔日的风采,堪称艺术精品。
柏林寺西佛洞开凿在距地面10多米的悬崖上,踏上后人建的石阶可入洞。洞门用条石镶嵌了门框,门的两侧凿了两扇雕有竖窗楞的装饰窗。从石窟的位置和外形看,和麦积山上的石窟相似。目测洞内面积有10多平方米,凿筑成一大一小两个套间,形成了正殿与偏殿的格局。在西佛洞正殿和偏殿顶棚是完全不同形制和内容的两种图型。准确地说是“藻井”前身,是由排列整齐的、外方内圆的、龙凤相间的独立方块图案组成的顶棚。凤鸟图早在帝舜时和周文王时都曾出现过,预示时代的兴盛、事业的成功。夔龙图案的使用延续了很长时间,仅依据夔龙图案判断年代较困难。此处的夔龙前体伸出一支“四趾爪”。明代皇家对龙纹、图案、形体的使用制定了具体的规制:龙体态定为 “九似”,如:角似鹿……并对龙的使用级别做出规定:皇家用五趾龙,皇亲国戚、大臣、庙宇用四趾龙,民间用三趾龙。元代庙宇绘画中仍在使用夔龙图案,明代规定庙宇中仅能使用四趾爪龙。此龙图案既不失庙宇中使用夔龙的传统习惯,又遵守了皇家使用龙图案的规制。因此,推测洞顶彩绘应是明代早期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