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同志在《摆脱贫困》一书中所说,“青年干部不能只热衷于做‘质变’的突破工作,而要注重做‘量变’的积累工作。我赞赏‘滴水穿石’的精神,赞赏默默奉献的精神,提倡干部埋头苦干,着眼于长期的、为人铺垫的工作。”此话读来,颇有感触。学过物理的都知道,事物的发展都是由量变到质变后,再在新质变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造就了物质的不断前进更新。
青年干部个个胸怀远大目标与抱负,前途不可限量,但是一味追求有助于职位晋升的显绩,而对与百姓息息相关的问题不管不顾,非但不是诱发最终“质变”之举,而是诱发干部“贪腐”之势,纠正,刻不容缓。
埋头苦干一直是党和国家倡导的精神,然而当下,却存在这样一类人,他们表面看起来拼劲闯劲十足,但这种劲头却仅仅针对“显绩”,针对上级领导关注的事,而对“潜绩”,对打基础、利长远或者领导一时关注不到的事情则想尽办法“打哈哈”,能推就推。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没有扎实的基础铺垫,一味大干快上,最终也只能是表面光鲜,政绩只能停留在报表上,走不进群众的心里。党员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协调好“显绩”与“潜绩”的关系。干工作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是必须的,争取工作出特色、出亮点、出品牌的意识和行动也值得肯定的,但如果一味在“创新”、“特色”上下功夫,在吸引领导眼球上找门道,而忽视了基础工作的支撑作用,就容易产生“撂挑子”的问题,难免得不偿失。尤其对于青年干部来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更是关系着以后为官仕途的长远,获得百姓认可的“潜绩”才是能够长久走下去的重要基石。
因此,青年干部要自觉摒弃投机取巧等错误观念,脚踏实地,甘于奉献。要在“埋头”中心沉基层,拜群众为师,做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使焦躁的心境在磨练中得以沉淀;要在“苦干”中探寻为官之路,以先进典型为楷模,做实在人,干实在事,谋实在的政绩。但是,埋头苦干不等于蛮干、傻干,在新形势下,将苦干转化为会干,干出一番成绩,干出一番名堂,才是青年干部对“人民公仆”的最好诠释。(通讯员 安佳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