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党史学习教育的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在各级广泛展开、深入推进。大多数党员干部都牢固树立“最后一公里”意识,结合自身岗位,以更加有力的举措办好群众事,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然而,少数党员干部重形式、轻实效;有的热衷于“表演”,扛着摄影机到农户家里“嘘寒问暖”;有的擅于“线上指挥”,从不到一线去,几个电话就认为把实事办实了。这些现象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当前为群众办实事方面的形式主义作风。
实践证明,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现实中有一些干部,不喜欢“拖泥带水”下基层搞调研,仅仅是在办公室看看报纸、会议室听听汇报就拍脑袋做决策,这样关起门来,闭门造车,无异于掩耳盗铃、刻舟求剑。无论做哪项工作最为首要的都是做切实可行的计划,为群众办实事也是如此。广大党员干部要以充分的调查研究为基础,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主动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坐下来认真倾听群众心声、走出去诚心询问群众问题、静下心深入分析群众需求,为解决好群众事打好基础。因此,广大党员干部要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问需于民、问情于民、问计于民,掌握民情、分析民意,学会换位思考,科学安排,民主决策,让群众的“需求侧”与政府的“供给侧”如螺钉螺帽般稳稳嵌合。
有的干部为民办事的热情很高,轰轰烈烈把事办完后,得到老百姓的掌声却是稀稀拉拉,究其根本就是没有把事办实,只满足于“我认为”而不是“群众认为”,所以办成的事不一定是群众最需要、最欢迎、最能得到实惠的。广大党员干部要用实际行动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注重提高办事时效性,自觉将人民群众反映的“问题清单”,作为工作的“履职清单”,要聚焦群众反映集中的共性需求和存在的普遍性矛盾,聚焦发展亟待解决的痛点难点问题和长期未能解决的历史遗留问题,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切切实实在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上下足“绣花”功夫,以“开弓没有回头箭”的决心、“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干劲,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用苦乐自知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脸上的“幸福指数”。同时,对于政府推出的一些利民惠民政策,要创新宣传形式,做好政策解读,让广大群众切身感受到为民办实事的成效。
有的干部在办实事过程中作风虚浮、拈轻怕重、半途而废。热衷于搞自欺欺人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这样的干部是逃不过群众的“火眼金睛”的,也必将被组织发现然后淘汰掉。广大党员干部要根据群众反馈结果,从行动上加深落实,促进群众事办得更实更细;从思想上加深认识,促进政策成果落实落地。在办实事、解难事的过程中,往往是不能一帆风顺、一蹴而就的,广大党员干部要强化责任担当,知重负重,迎难而上,做到不解决问题不撒手、不见成效不收兵,不断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要有敢于直视问题的勇气,敢于解决问题的担当。不应逃避他人和群众“揭丑”,而是深刻反省、改进自我,最终“除去病症”,进而以高度的为民服务的责任意识,全心全意、尽职尽责地纾民困、解民忧。(供稿人:张陆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