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老师、班主任、德育副主任,石建军是集多重角色于一身的新生代老师。清华硕士与体育专业、学术的严谨与运动的激情,这些看似矛盾的特质在他的身上共存,冰与火的交融形成了他粗中有细的做事风格,伴随着旁人的不理解与刻板印象,石建军踏出了教师征途的第一步。
从头来,体育人的体育魂
清华硕士毕业、高薪的银行工作、“别人家的孩子”,这些是曾贴在石建军身上的标签。一年前他毅然撕掉这些标签,来到了石家庄卓越中学,从头开始追逐自己的教师梦,与这所崭新的学校一起成长。
2020年,厌倦银行工作的石建军开始探索自己的教师梦想。网上经常热议“我的宝藏老师”,却鲜少有人提到体育老师,更鲜少遇到体育老师做班主任,把体育看得比谁都重的石建军却不信邪。在他看来,体育人的品质,是填补中学生成长的最后一块拼图。“现在条件这么好,孩子们很少吃苦了,只有体育课能让他们知道什么是跑得上气不接下气还得咬牙坚持。”石建军认为在体育中锻炼的品质是无法通过其它学习复制的,“去坚持,去直面困难,在想要放弃和坚持中与自己的意志力作斗争”。重视体育育人,石建军对占课直言拒绝,从没“被迫缺席”过孩子们一堂课。
体育精神“行胜于言”是石建军的思想指南,他认为行动是老师最重要的课,与学生相处的每时每刻他都在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引导孩子。体育课他提前做教研,规划好每一分钟,从不把体育课当成“放羊”松懈对待,他争取让孩子们每一分得来不易的运动时间都“物尽其用”。先拉伸跑步,再学习做操,最后留出十分钟与孩子们一起打球,这是石建军坚持贯彻的体育课要求。
一次上课铃响一分钟后,一位小同学才姗姗来迟,石建军没有生气也没有批评他,这位同学却主动要求罚跑两圈。有样学样,学生们重视体育锻炼,也严格要求自己守时,不因自己的散漫耽误全班同学的时间。这样的体育精神,给石建军的新生代教师之路开了个好头。
“粗”管理,班主任的大局观
2020年,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在谈及“体育老师做班主任”时表示:希望将来成为时髦。积极响应体育强国的号召,石建军成为了高一十二班的班主任。体育老师做班主任不是常事,学生们会不会不服?家长们对此有没有意见?石建军一条班规赢得了所有人的心。
石建军管理班集体一切从简,只坚持一个原则,那就是“君子有作为,有所不为”。他不规定过多的条条框框,让学生们觉得好就去做,觉得不对就别做。这看似“撒手掌柜”的管理实则大有智慧:他在引导学生自觉、自律、自我管理。该学时踏实学,该玩时放开玩,高一十二班在石建军的引导下,是整个年级最活泼的班级,也是令行禁止、最守纪律的班级。
高中生渴望能展现自我,突出自己的个性,石建军就自己少言而把讲台让给了同学们。他每周一设立晨会,让同学们轮流上台,聊聊自己这一周的所见所闻所感,不用多么有见解,他只要求学生们站姿挺拔、声音洪亮,鼓励孩子们解放天性。但是高中也是孩子们最叛逆的阶段,石建军第一次严肃处理的事就是同学讲脏话,他觉得这是对他人和自己的极大不尊重,是第一次出现就必须严厉纠正的原则性问题。
一切从简不花哨,也包括班级文化。石建军的班里没有“毒鸡汤”,他说:“孩子们从小没少听毒鸡汤,听是听得多,该怎么做却不知道。我们的班级文化就要接地气一点。”高一十二班墙上贴的是同学们的周目标,每周要达到什么要求,条目清晰上墙,学生们抬头就能看到,才能落到实处。
雷厉风行、不拘小节,孩子们喜欢这个酷酷的班主任,家长们也信任这个说一不二的老师。十二班在石建军的凝聚下,不仅学习好,在卫生、运动会等方面也名列前茅,用石建军的话说就是:“全员参与到战斗中。”紧紧凝聚在一起向上的班集体,是石建军交出的满意答卷。
“细”育人,德育老师的小细节
老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成长的领路人,卓越中学不培养学习的机器,德育工作更是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要成才,先成人。”粗中有细的石建军,对于德育工作有一套自己的做法。
石建军觉得,没有坏孩子,只有不用心的孩子,因此他从不唠叨也不骂人,在和学生们聊天的过程中就了解了学生,他们一起坐在马扎上或者席地坐在操场上,拉近老师和学生间的距离,相处起来就像铁哥们一般。“大家平等的交流,这样孩子才会愿意对你敞开心扉。”这是石建军在做德育工作时的细节之处。
“细”还体现在石建军对于不同阶段的孩子有“对症下药”的方法。初中的学生还带着孩子气,他就多策划有趣的活动,比如拔河、趣味运动会、旱地赛龙舟,让学生们走出课堂,释放孩子的天性和能量,在活动中收获快乐和团结。高中的学生有了基本的人生观世界观,石建军就更多的去引导他们形成优秀品质。就寝、跑操、社团课,石建军无微不至的关心“侵入”了学生生活的点点滴滴,学生们也渐渐喜欢上和这个朋友般的老师交流内心想法。
教师的万里长征路,石建军才迈出他的第一步,说起自己未来的规划,石建军笑着说“做好我教师的本职工作。”在他看来,本职工作就是用行动让同学们领悟体育精神并受益终身。他就是这样一个粗中有细的“非典型”老师,这就是他为之奋斗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事。(张梦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