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我是家乡代言人】王泊村:传承老手艺 奔向新生活)
走进霸州市王庄子镇王泊村,穿过一条小巷,眼前这座雅致的庭院,凝聚了古典家具制作修缮技艺传承人吴中桥大半生的心血。展厅内,画案、香几、顶箱柜、提盒……一件件古香古色的家具映入眼帘,家具上精雕细琢的图案注入了匠人的智慧巧思,极具欣赏价值。
坊室内,吴中桥正在制作一件禅凳,“古典家具制作修缮技艺中,木雕是‘魂’。而手工雕刻更为精巧,雕的是木,刻的是‘心’。尽管现在一些雕刻用机器也能完成,但那样就失去了人文趣味。我还是坚持用传统的手工技法去打磨每一件作品,并享受整个过程。”多年来,吴中桥手工雕刻出一件件活灵活现、刀工流畅的艺术品。
吴中桥的传统木匠手艺是以师父带徒弟的古朴方式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古典家具制作修缮技艺复杂,从选料、刨平、开榫凿眼到起线打圆、认榫、雕刻,都需深厚的技艺功底。从一方原木变成床榻、八仙桌,则需要动用鼻尖刨、碗底线刨、铲刨等几十种工具才能完成。熟知各类木材特性,精通擅用一整套木工工具,是成为一个大师傅的基本功。而要成为这样一个大师傅,至少要花15年。
据了解,在王泊村,有70余家手工作坊,共计1500多人从事玉器雕刻、料器雕刻、木雕、“京作”硬木家具制作、百宝嵌制作等。
郭会均,料器套色雕琢技艺传承人。在她的工作室内,虎啸山林、钟馗嫁妹、竹林七贤、十八罗汉等琉璃刻瓶琳琅满目。郭会均手持一个五色套色料器鼻烟壶瓶,细细雕琢,“套料雕刻,先要根据作品的尺寸、颜色、造型等具体情况,设计出适合雕琢的图案,再用金刚石轮在料器上一点一点打磨。”郭会均说。
记者看到,金刚石轮或大如杯盖,或小如柴头,图案中多余的部分已被轮子一点点打磨掉,画面渐渐显露出来,雕镂错采,赏心悦目。
郭会均介绍,套色琉璃俗称套料,这种套色琉璃由多层不同颜色的琉璃烧制而成,花竹美草、珍禽异兽、亭台殿宇、人物故事……雕刻时,一层层剥离,根据需要绘制山水花鸟等图画,抛光后形成立体感十足的艺术佳品。好的琉璃雕刻作品,造型、线条、料色、画面都展现出温润华美。
百年技艺薪火相传,核心是融入现代生活,关键在于一个“新”字。除了满足市场收藏需求外,郭会均不断创新,改变设计和流程,打造符合时代发展、百姓乐于接受的艺术品。
一幅幅寓意吉祥的图案、一件件精雕细刻的作品,都见证着传统手工艺在王泊村的传承与发展。张铁安、吴中桥、孙青、王长安、郭双盈、王锁留、郭新江……都是20世纪80年代到王泊村磨玉厂学习,培养出的第一批工匠,现都成为村内手工艺人的主力。他们创建了自己的作坊,每年招收年轻学徒,已经培养到第三、第四代。
如今,王泊村已经成为我国北方百宝嵌制作基地、“京作”红木家具制作基地、料器雕刻制作基地,不仅直接拉动了本村产业发展,也促进了村民就业,推动全镇经济增长。
来源:廊坊都市报
编辑:白瑞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