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骅市第三中学,有这样一位教师,在教学上经验丰富,多年来一直担任学校语文教研组组长;多次参加各级语文优质课比赛取得优异成绩;在管理班级上,她带出了“团结互助队”,用自己的爱心为残疾孩子开辟了一条“爱的通道”,让他们能更好地融入学校生活,追逐求学梦想。她就是今年获得黄骅市“十佳师德标兵”称号的孟祥云。
因材施教,打造友爱班风
孟祥云今年48岁,是一位有着近30年教学经验的教师。2019年,校领导决定让她担任初一四班班主任。这个班级情况比较特殊,当时班上有四位残疾学生(均为化名):小瑜、小龙患脑瘫后遗症,行动不便,小瑜还患有高度近视;小如高位截瘫,行动离不开轮椅;小慧智商低于同龄孩子。这让孟祥云压力倍增。
“我们相信你的能力,更相信你对孩子们无私的爱,所以将他们都托付给你。”学校领导的一席话,让孟祥云下决心带好班级。“一定不负所托”,这铿锵有力的六个字是孟祥云给校领导立下的“军令状”。
“怎样让残疾学生在班级里感觉自己和其他同学一样?”这是孟祥云接手班级后第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她多次召开主题班会,教育全班学生要尊重生命,关爱他人,为大家灌输互助、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打造平等友爱的和谐班风。
在孟祥云的带动下,班上成立了爱心互助小组,男生负责护送小瑜上下楼,把他安全送到校门口,交到家长手里;女生放学时帮助小如提书包,推轮椅;小慧可以独自上下学,但无法在短时间内辨认陌生地点,每到考试分考场时,与她在一个考场的同学就主动做这些事情;小龙需要帮助时,总会有同学出现在他身边。期间,没有一个学生嫌烦、嫌累,大家用爱心,为四位残疾同学撑起了一把“保护伞”。这个班级被学校授予“爱心互助团队”荣誉称号,学习成绩、班风及学生们的综合素质都在年级名列前茅。
未雨绸缪,提前为孩子规划未来
2020年,学校对班级重新做了调整,小如与小瑜的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够继续留在孟祥云所带的班级中。学校在征求孟祥云的意见后,同意了家长的请求。
通过一年的了解,针对两人的未来的发展方向,孟祥云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思考。孟祥云发现,小如文化课程掌握程度相对较高,而且平时热爱绘画。她建议小如家长在尊重孩子个人意愿的前提下,系统学习绘画技巧,为成为美术特长生做准备。小瑜由于患病多年,缺乏独立生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孟祥云会特意挑一些简单的问题来让小瑜回答,以此来培养他的自信心。为了锻炼小瑜自理能力,孟祥云还让他从最简单的系鞋带做起,不再依赖同学们的帮助而是独立完成。这个过程中,小瑜体会到了独立解决问题的成就感,慢慢树立了“凡事靠自己”的积极心态。
在孟祥云的悉心教导下,两个孩子不仅功课没有落下,而且体谅到了家长的不容易,更加懂事了。“这两年,小瑜学习成绩提高了,比以前更加开朗阳光了,有这么一位好老师,真是孩子的幸运。”小瑜母亲感激地说。
送教上门,为残疾学生“开小灶”
今年,作为毕业班级的班主任,孟祥云更加忙碌了。她一边督促着同学们刻苦学习,一边时刻关注大家的心理健康,及时给同学们排忧解难。
小如身体情况特殊,免疫力特别低,普通的感冒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一遇到恶劣天气就不能正常到学校上课,因此落下了许多功课。孟祥云就利用周末主动上门义务给小如辅导。小瑜不能上体育课,每到其他同学上体育课时,孟祥云便到班级里给小瑜“开小灶”。除了文化知识的学习,孟祥云最关注的还是孩子们的思想变化,用心地呵护着他们还未成熟的心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鼓励他们努力拼搏,健康快乐成长。
“孩子们总归会长大,会独自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作为老师,我希望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他们的求学路走得更稳、更长,让他们能够有勇气、有能力,从容面对人生。”孟祥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