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在中国大地上探寻适合自己的道路和办法。”乡村是维护和推动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根植于乡土的民俗文化已经深深嵌入乡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基层党组织、民间社会组织等多方面的关联互动,民俗文化可以发挥出助力现代乡村治理的独特功能。
一、民俗文化能够在凝聚人心、稳定社会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民俗是社会群体在现实生活中逐渐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生活方式。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孕育了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历经代代传承而生生不息。丰富的民俗文化,反映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传统和人文品格。在乡村中,与民俗文化有关的各类活动仪式,往往具有公共事务属性,便于村民集体在参与公共事务中开展社会服务。发掘好、运用好民俗文化的积极因素,有助于提升乡村群众主动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强化人们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意识和主人翁精神,进而在各项活动中自觉承担起乡村治理的责任。
二、民俗文化能够发挥治理效能,能够发掘乡村治理的现代化资源。优秀民俗文化能够发挥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更好的发挥其治理效能。要求我们守护好民俗文化,深刻理解民俗文化蕴含的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并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民俗文化在传承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三、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对先人传承下来的民俗文化,有鉴别地加以整理,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要求,“开展移风易俗行动”,“遏制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培育乡村治理的内生力量,要鼓励民众自觉抵制、摒弃不合时宜的习俗观念,畅通优秀民俗文化助力乡村治理的通道。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不断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真正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供稿人:刘朋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