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为折翼的天使撑起一片蓝天
王秀琦,女,1997年中师毕业,1999年4月在抚宁特殊教育学校建校前,赴河北省邯郸特殊教育师范学习。1999年10月在抚宁县特殊教育学校成立后任教至今。22年来,热爱本职工作,勇于创新,更乐于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深受到学生的喜爱,领导、同事及学生家长的认可与好评。
22年前,她带着一份对特殊教育的热情和憧憬迈进了刚刚成立的抚宁特教的大门,从此桃李满天下的追求只能成为了心里的白月光,没有鲜花与掌声,只有默默耕耘与无私的奉献。
既是老师
又是妈妈
王秀琦在特教的第一份工作是担任培智班的班主任(当时就开设聋、培各一个班),教数学、劳动、常识三门功课。她带着一颗年轻充满对特殊教育事业的憧憬走入课堂,可开学的第一堂课,就彻底颠覆了她的自信,全班10名学生,2个轻度智障,2个中度智障,其余为重度智障,上课铃响了,他们找不到教室,你喊他们,他们听不懂,还满校园里哭叫,你拉他们进教室,他们不认识你,拚命反抗,好不容易在其他教师的帮助下把学生弄到教室里,他们又在教室里哭叫成一团,任你喊破喉咙,也没人理你,一种从未有过的无助感、挫败感让她委屈的失声痛哭起来。这样的学生怎么教啊,她几度想放弃,每当听到智障孩子那一声声真诚的呼唤:“老师,王老师!”她就感到了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由于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原因,智障儿童大多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有的10多岁了才第一次走进学校的大门,他们也渴望上学,渴望交朋友……面对学生渴求的目光,她一边加强学习,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一边在生活上处处照顾他们。尤其是住校生,他们大多是第一次离开父母来到这个陌生的地方过集体生活,有的年龄还很小,除了要适应新环境外,他们的生活也不能自理。王老师帮他们穿衣、洗脸、洗手、擦鼻涕……哄想家哭闹的孩子睡觉,半夜还要给学生盖被子,叫尿床的孩子起夜……一天的下来,声音哑了,腿也没力气了,但和这群特殊孩子的相处给了她更多别样的快乐,学生的点滴进步,都是对她工作的肯定。虽然那时她还未婚,却提前当上了智障孩子的“妈妈”。即是教师又是妈妈,这正是她工作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多重障碍以及自闭症的孩子的比例不断上升,这给特殊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她在工作中就遇到一位自闭症的孩子—小明,长期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无论老师同学和他说什么,他都不会搭理你,有时,脾气还十分的暴躁。一天上课时,同学们都在自己写字,她在指导别的孩子,小明来到她跟前,二话不说,对着她的脸上去就抓一把,当时就出来三道血印,她只感觉到火辣辣的疼,眼泪不自觉的就下来了,她强忍着怒火,问;“怎么了?老师那里做的不好?”他一句话没说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怎样才能把小明拉到我们的世界里呢?她费劲心思:给他好吃的,对他的有益行为进行刺激;拉着他的手,从他的无数个相同的图形里变化出大螃蟹、大河马、八爪鱼……慢慢的,小明能和我们有只言片语了,能和小伙伴们抱头大笑了……她知道,她的付出,可能不足以改变他们的命运,但她们也一直在坚持着,只为这群孩子也能沐浴到同样的阳光!
爱岗敬业
情系特教
在这二十二年里,她先后担任过培智、聋班级的班主任,教过语文、数学、常识、美工、劳动技能等多门学科,并兼任学生的生活教师。如果说开始只是出于对工作的负责,那么二十二年的教学经历与实践使她深深懂得,特殊教育是无私奉献的事业,特殊教育是爱的事业;特殊儿童的发展更需要用爱来浇灌,爱是推动特殊教育的支点,而特教教师就是爱的使者。
正是怀着这份爱,她将青春无悔的献给了这群残疾孩子,献给了抚宁特教,不管别的同事怎样动摇、调离,她始终坚守在特教讲台上,努力钻研教材,大胆改革创新,积极参加各类培训,提高自身的特教专业素养,更好的服务残疾孩子。
行得春风
必有秋实
22年间,她始终站在教学一线,把全部的爱无私的奉献给这群特殊的孩子。在孩子不断进步成长中,她也收获了一些成绩,在担任班主任期间所带班级被评为“先进班集体”,她也先后获得“省、市级师德标兵” 、“三等功”、“德育先进个人”等,她所讲的课多次被评为省、市、区优质课,在基本功大赛中也多次获得省、市、区级奖励,并参与省、市、区课题的研究。
从风华正茂到不惑之年,我把人生中最好的二十二年献给了这群残疾孩子,献给了特殊教育事业,其中的艰辛只有自己知道,家人的不理解,亲朋好友的质疑,都不能动摇她为折翼天使撑起一片蓝天的信念。人生能有几个二十二年?她用二十二年的青春年华去浇灌一朵朵残缺的花儿,这就是她人生的价值所在。是爱,让她的青春无悔;是爱,让她向着下一个二十二年勇敢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