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市面积634平方公里,东北部山区面积78平方公里。靠山吃山,当地自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采石,高峰时采矿企业多达500余家,从业人员5万多人,优质建材为京津两地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数十年的开采,形成了多处坡度近90度的危岩体和白茬山体,质地软的区域形成开采深浅不一且不连贯的采坑,质地硬的区域遗留为岩墙,山区道路曲折难行,影响了附近居民的正常生产生活,并浪费了大量的土地资源,污染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阻碍了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河市委、市政府站位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决摒弃损害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工作部署,按照“政府主导、多元投入”的治理思路,持续推进东部矿山的深度治理,探索出了一条消灾除险、生态复绿的矿山综合整治之路。
2008年,财政投资1.97亿元,关闭了175家采矿企业、194孔白灰窑、23条非法粉石生产线,依法取缔了75家非法制砂、粉灰企业,重新整合设置了31宗采矿权。
2009年,对31宗采矿权进行公开拍卖,整合为22家采矿企业,解决了采矿企业“多小散乱”、生产无序、开采粗放、污染严重、资源浪费等问题。
2013年,对22家采矿企业进行规范整顿,依据环评批复标准按年产200万吨产能标准,总投资达8.5亿元,共更新63条粉石生产线、10条机制砂生产线,建设了国内一流环保粉石车间及成品料库66个,共计30万平米。同年10月,按上级要求又对所有采石企业进行了提标改造,监督企业追加投入4000余万元,用于厂区硬化、绿化、除尘喷淋、环保设施维护改造。省环保部门2013年底召开现场会,在全省推广三河矿山企业改造经验。但当时中央环保政策越来越严,上级对三河东部矿山治理的要求由规范转向关停。2013年12月26日,按照上级要求,对22家采矿企业进行了强制关停。
2016年,研究出台了《关于东部矿区采矿企业拆除奖补工作的实施方案》(三字[2016]4号),彻底关停了全部22家采矿企业,于当年5月15日前将采矿企业逐一拆除,共拆除63条粉石生产线、10条机制砂生产线、粉石车间及成品料库66个,30万平米、变压器69台,彻底结束了三河矿山开采的历史,为后期东部矿山的治理打下了良好基础。
据介绍,三河市22平方公里矿山治理总投资约8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6.13亿元、省级资金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专项资金0.29亿元、市级资金1.9980亿元、地方财政预计投资15.07亿元、社会资金约60亿元,三河市东部矿区22平方公里的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工作已基本完成,累计完成石方开挖1858.59万方,土方回填1921.42万方,覆土619.52万方,植树200万株,植草8000亩,新增可利用地1.5万亩,目前正在进行绿化养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