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乡村育桃李
乐在教坛勤耕耘
抚宁区茶棚学区茶棚小学 吕璠
吕璠,女,1988年10月出生,中小学一级教师,2012年9月参加工作以来始终任教于秦皇岛市抚宁区茶棚学区茶棚小学。从教十年来,一直担任班主任,扎根农村,坚守教学一线,爱岗敬业,甘于奉献。她师德高尚,教学基本功扎实,近年来讲授了省级优质课1节,市级优质课3节,区级优质课9节,区级公开课2节,荣获河北省优秀指导教师、秦皇岛市优秀班主任、抚宁区德育先进工作者、抚宁区学业质量检测先进个人、抚宁区优秀骨干教师等荣誉称号。
一、润物无声,丹心化雨育英才
三尺讲台,是她演绎人生价值的舞台;两块黑板,是她书写班主任理想的天空。作为班主任,她时刻将学生的冷暖放在心间。在她的眼里,每一个孩子都是栋梁之材,每一块“顽石”都能雕琢成一块玲珑剔透的美玉。十年来,每年的寒暑假她都会亲自到学生家里进行家访,她的足迹踏遍了茶棚乡的角角落落。她关注村里的留守儿童,尽全力在生活和学习上给予他们帮助;她关注学生的特长爱好,因材施教,让孩子们享受成长的快乐;她关注家庭教育,与每一位家长真诚沟通,携手共育英才!
课间时间,放学之后,总能看见她和学生家长交流的身影。班级微信群、QQ群里每一次温暖叮咛和耐心回复的文字背后,都是她那颗赤诚的教育之心散发出的光和热!她把每一个孩子都看成自己的家人,带生病的学生去看医生,给没带饭费的孩子买饭,帮学困生补习功课……
十年来,她教过的学生在省、市、区级各类比赛中屡创佳绩,硕果累累!她所带过的班级,班风正、学风浓,被评为区级先进班集体。因教学成绩显著,吕老师连续三年获抚宁区优秀教学成果奖,连续四年年度考核优秀,获抚宁区政府嘉奖3次,记功奖励1次。她亲和自然的教学风格和勤勉踏实的工作态度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认可与赞誉!
二、倾情关爱,坚守岗位铸师魂
班主任肩负着育人重任,新冠肺炎疫情网课期间,吕老师心系工作,扛起了网络教学的大旗。她总是第一时间把学校疫情防控的通知转发到班级群,每天都对学生健康状况进行统计,精心选取心理健康、家庭教育、劳动技能等知识,推送、制作学习资源。为了给孩子们上好网课,她一刻都不敢懈怠,每节课她都提前精心准备,制作好最适合学生学情的课件,及时把导学案推送给学生。
对于每天给孩子们布置的作业,她都利用专业软件,一项项认真批改,一个个鲜红的批改符号,一句句激励性的评语,一份份优秀的模范作业,诠释着教育的初心,温暖了战疫的时光!
三、骨干引领,勤勉敬业乐耕耘
自2018年成为区级骨干教师以来,她积极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辐射作用,在活动中锻炼自己,提升自己!在2019年区级骨干教师送教下乡活动中,她主讲的《生命 生命》一课示范效果显著,被评为区级优质课。在“统编教材课例研讨”活动中,她讲授的区级公开课《在牛肚子里旅行》受到好评。教学上她乐教善思,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她讲授的《抗干扰学习》获河北省优质课一等奖,书法课《同形横排、竖叠》、语文课《大自然的声音》、消防课《消除火灾隐患》被评为市级优质课。2018年度考核中,她成绩突出,被评为抚宁区优秀骨干教师。
2020年7月,她有幸加入了温暖的小语之家——抚宁区邹莹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在主持人邹莹的带领下,她与工作室研修同伴一道,潜心积淀理论知识、提升专业素养、传播课程理念。终身学习,才能拥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最美不过是研修,抱团成长,用力拔节,在学习中成长,在收获中前进!在2020年度区级名师名校长工作室考核中,她成绩突出,被评为优秀研修学员。2021年在抚宁区首届“骊城好课堂”展评活动中,她讲授的《军神》一课被评为区级优质课。
四、孜孜不倦,潜心钻研创佳绩
虽然身处乡村小学,但她深知,做好学生的引路人,必须练就扎实的学识功底,锤炼自身的教学本领。为此,她通过多种学习途径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争做一名终身学习型、勤于反思型教师。
2018年,她参与的抚宁区教育科研“十三五”规划课题《农村小学家校教育高效融合促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策略研究》顺利结题。2019年,她主持的抚宁区教育科研“十三五”规划课题《秦皇岛本土诗词文化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研究》通过结题验收,她把课题研究成果与班主任德育工作有机融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9年度,她组织实施的《依托课程渗透,探寻秦皇岛本土诗词文化,营造灵动诗意校园》项目,被评为秦皇岛市中小学德育工作创新案例。
她乐于用笔把教育教学中的点滴收获,生活中的点滴感悟写成文章,她的论文《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获国家级一等奖,她撰写的教学设计《生命 生命》获中央电化教育馆“优秀教学设计”,撰写的征文《阅读点亮心灵,书香成就梦想》获区级一等奖,撰写的综合实践主题设计《动画对小学生的影响》获区级叁等奖,她创作的现代诗作品《魅力骊城》获区级优秀奖。
“平凡的脚步也可以走完伟大的行程。”这是她最喜欢的一句教育箴言,也是她一直所坚守的信念。昔日的成绩化作前进的动力,她深知乡村教育,任重道远,她愿意继续扎根乡村,耕耘不辍,奉献乡村,爱在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