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年前,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席卷了神州大地。统治中国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波澜壮阔的革命风暴中土崩瓦解,被彻底推翻,中国从此跨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的日子里,亿古思今,感慨万千。我们不能忘记当年保定的革命志士,为这一巨大的历史转折所付出的重大牺牲和贡献。
清末的保定,是一座以文化教育著称的城市,众多的学校分布于古城内外。全国闻名的保定军校,为近现代中国培育了一批杰出的军事人才,是各界人士关注的地方。在众多的学校中,还有一所是由同盟会为开展革命活动而创办的中学,这就是著名的育德中学。直隶省会保定府育德中学围绕“辛亥革命”所发生的天翻地覆、波澜壮阔的激荡潮流,将在下文中详尽记述。
建校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直隶讷公祠公立高等小学堂创办,这是后来中国北方旧民主主义革命重镇、新民主主义革命摇篮——保定育德中学的前身。该校由直隶高等学堂肄业生何德辉、农业学堂肄业生张凌云联合两校学生靳东阁,王国光、郭风洲、祥懋、贾儒珍,李润之、崔涵九、胡哲如,戴德馨等11人,觅寻保定西关金台驿街朝阳寺处,募银歉200余两,争得两校监督的支持,于1905年3月]5日招生开学,定名直隶讷公祠公立高等小学堂。初以庙宇十余间为讲堂宿舍,学制三年,课程设置算史、经史、目文等学科,无专任教员,教学均由两校学生轮流担任。初期义务教员达到23人,公推靳东阁为驻校管理,后因学业和校务不能兼颐,靳东阁慨然以校务为重而不惜牺牲学业自请退学。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6月,清直隶总督署以“各校肄业生不准在外担任教授”相约束,直隶讷公祠公立高等小学堂经费仅以学费维持。为使学校发展扩充,且解决毕业学生不离开学校之难,靳东阁便与陈幼云商议改设中学。
本年冬 同盟会本部派陈幼云回到家乡保定,他接受保定崇实中学聘任,教授数学、物理等学科。他受孙中山先生的委托,以教员身份,秘密组织同盟会河北支部。
陈幼云(1879—1909),原名陈兆雯,蠡县潘营村人。早年考入保定直隶师范学堂,后自费东渡日本留学,在日本参加孙中山组织的中国同盟会,1906年毕业于日本弘文学院。他返乡到保定,受聘于崇实中学,以教员身份秘密组建同盟会河北支部,在保定军官学校、师范学堂和其他高等学堂中发展同盟会员。1907年夏,中国同盟会河北分会成立,公推陈幼云为会长。1907年底创办保定育德中学,陈幼云为监督(校长),时全校教职员均为同盟会员。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夏 在保定北郊荒地处召开成立河北同盟分会,大家公推陈幼云先生为会长。按当时清廷的行政区划分,同盟会河北分会不但包括直隶、山西等地区,甚至包括陕西等地。可以这样说,这个分会是同盟会黄河以北的一个重要组织,责任十分重大。陈幼云先生为了开辟工作,他把从日本带回来的《民报》、《天讨》、《支那之革命》、《革命军》等革命书报让进步师生传阅,并向学生们指斥君主立宪,进行革命宣传,受到进步师生的拥戴。他首先发展了本校的教员郝仲清、王秉喆、郭瑞甫、苏少衡加入同盟会,初步打开了工作局面。
11月28日,保定育德中学禀准成立。该校由陈幼云联合靳东阁、齐树楷、王德涵、郭风华、陈升之、何德辉、王国光、郭风洲,王秉喆、石之梅、贾儒珍、杨万荣、齐世铭等13人,借西关讷公祠公立高等小学堂之基,改拓而成。
活动
育德中学创立后,保定的革命志士立即开展活动。他们首先把目光集中到保定军校,在军校学生中发展了许多同盟会员。后陆续在陆军军官学校、师范学校和高等学堂中发展急谋改革者加入同盟会。以致参加同盟会河北支部者多为中学堂、陆军学堂学生和教育界人士,达80余人,刘仙洲(后成为清华大学第一副校长)、王虎臣(辛亥革命烈士)及保定军校的孙岳、何遂、商震等,均于此时入会。在后来的辛亥革命、二次革命及讨袁护国战争中,在九江、太原、昆明等地参加起义的耿鹖生(毅)、刘越西(廷森),刘晓岚(云峰),孙禹行(岳),王紫斋(文山)、李晓仓(竞容)、瓮巨卿(秉钧),周敬孚(思诚)、安溯颜、马喻峰,刘耀魁等都是当时入盟的军校学生;教育界如苏少衡、郭瑞甫、王则雍、王濬明、张纪五、何德辉,王国光,戴维吾,王钊志、张廉甫等。这些同盟会员为了革命的胜利,不怕流血牺牲,凭着一腔爱国激情,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许多人日后成为了共产党的优秀干部,如抗战时期,国民党军中将周思诚抛弃了优厚待遇,毅然来到延安,成为我党杰出的军事理论教育家。
此外,陈幼云等还在青年学生、知识分子以及社会各界人士中,发展了许多同盟会员。同时,还组建了同盟会的外围组织“实行会”、“共和会”等,作为外围组织以便开展活动,为今后的革命活动积蓄了力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年秋 近代教育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郝仲青在保定高等师范学堂毕业,他接受保定崇实中学的聘请,担任国文和历史教员。
本年 因崇实中学不容反清活动,当时清政府防范革命运动甚严,为了尽快地建立同盟会工作机关,陈幼云遂于本年冬离开崇实中学,联合靳东阁、齐树楷、王德涵、郭风华、陈升之、何德辉、王国光、郭风洲,王秉喆、石之梅、贾儒珍、杨万荣、齐世铭等13人借西关讷公祠公立高等小学堂之基,改拓为“保定育德中学”,
1907年11月28日,保定育德中学禀准直隶总督署立案。筹建育德中学的人均是同盟会会员,这为实现培育人才、实行革命、推翻满清、建立共和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并使该校日益成为培养革命新人的基地。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
本年正月 陈幼云创办的“保定育德中学”于本年正月招生开学。全校教职员均是同盟会员,薪金无定额,创办人多为崇实中学教员,义务兼任育德中学教学,经费主要靠收学务公所补助银和各界捐助款,以及学费充之。学制先旧制、后三三制,四二制等,设置算史,经史、国文,博物、代数,几何,英文、史地,修身伦理等学科,公举陈幼云为校监督。陈幼云先生除担任监督校务事宜外,还讲授物理、化学等学科。他治校管理有方,各教职员齐心协力,甘尽义务,不取薪金,以“教育救国”为宗旨,保定育德中学成为北方同盟会活动的重要阵地。
本年春 同盟会河北支部在保定府西关张公祠(育德中学租用的教员宿舍)为新吸收为同盟会员举行了第一批入盟仪式,陈幼云担任了同盟会河北支部的主盟人,崇实中学学生刘仙洲、贺季高等人被吸收为会员,这是保定第一批参加同盟会的学生。当时,入盟人誓词是:“入盟人当天发誓,志愿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矢忠矢信,有始有终,倘渝此盟,俾众共弃。”宣誓后,入盟人、主盟人和介绍人还要在特定格式的文书上分别签字。同盟会河北分会在陈幼云先生的主持下,以育德中学为集会场所,作为中国同盟会在保定活动的秘密据点。从此,同盟会在保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陈幼云曾说:“其读书教人,不以环境为限,遇事随时辄有贡献。不以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而生推诿之心,不以权势威武而辱同盟会改革之命。”教学之余,又纠合同志,策划革命,无问朝夕星期天,恒聚数十人谋于荒野丛冢之外,口讲指画,悉中窃要。同仁罔不嘉其能,伟其志。此时的陈幼云已成为华北革命的中心人物,育德中学亦成为华北同盟会活动的中心。
同盟会河北支部还注意在青年学生中建立外围组织,用多种方法在育德和其他学校联系青年学生,向他们宣传革命思想,提高民主革命的思想意识,待条件成熟时发展为同盟会员。同盟会员、育德中学学生刘仙洲(此时已由崇实中学转入育德中学)、高等师范学生南琴轩、法律学堂学生许润民、盲哑学堂教员薛成华、陆军学堂周季展等首先成立了“实行会”,向一些品学兼优、思想进步的学生邮寄革命报纸上的重要文章,传播革命思想,联络革命同志,壮大革命队伍。
陈幼云等人以保定为活动中心,旁及附近各县,着重在育德中学、农务学堂、高等师范学堂等学校,尤其是保定一些军事学校的知识分子中间发展革命力量,这些人的入会,为民主革命培养了一批骨干,壮大了革命队伍。后来这些人先后在九江、太原、昆明、北京、保定等地参加了辛亥革命、二次革命、倒袁之役和倒曹之役,为民主革命做出了贡献。
清宣统元年(1909年)7月,陈幼云先生因操劳过度罹患肺病后,仍坚持为实现共和而奔波。1909年春病情加重,辗转床褥五六个月,积劳成疾,不幸病故,终年31岁。
于是,同盟会员公举郝仲青先生为同盟会河北分会的主盟人,及保定育德中学监督,即校长。这时的中国,已处于革命风暴的前夜。从保定军校毕业的同盟会员,有许多已在全国各省的新军中担任中下级军官,经常接受育德中学发来的指令。当时河北分会的工作重心,是加强对驻保定东关的新军第六镇统制吴禄贞的工作。
九月初 胡鄂公与钱铁如、李尧衢、程芝田等会商,决定在保定组建反清革命组织——共和会。其纲领是“推翻满清专制,建立共和民国,融和种族界线,发展全国实业”。待时机成熟时,则加入中国同盟会。胡鄂公等人在保定先发起了“断发”运动,号召人们剪掉象征清朝封建统治的长辫子,用以激发学生对清王朝的反抗情绪,并以此教育青年学生,从而扩大共和会影响。“断发”运动发起不过三日,保定各学校学生签名响应者约达200人,约定九月十五日同时断发。
九月十五日 保定学生中断发者达500余人,此举影响极大,学界剪发辫者竟成风潮,保定的断发运动成功后,胡鄂公携带油印的《嘉定屠城记》、《扬州十日记》、《天讨》等书籍去天津、北京与钱铁如、邱寿林、覃丙清等会商在京、津学生中推行“断发会”事。旬日间,京、津学生中剪发者亦各千余人。这次“断发”运动意义重大,标志着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冲破封建主义的藩篱,公开向封建统治阶级宣战。
十月九日 共和会在京、津、保发动学界断发之后,组织迅速扩大。胡鄂公等起草了共和会筹备会章程,于这天在保定府莲池书院召开筹备成立大会,当场通过了《共和会筹备会简章》。从筹备会召开到学堂放假时,保定陆军学堂及其他各学堂学生入会者达100多人,北京、天津各加入20余人或10余人不等。
清宣统二年(1910年)5月16日, 高等农业学堂学生胡荣铭(鄂公)等于保定西南郊召开成立共和会大会,到会代表共有20余人,多为学生,通过共和会总纲51条,选举了干事长、干事和各部长等领导成员。到会者有北京、天津、通州等地代表。选举胡鄂公、林伯衡、熊得山等7人为干事,胡为干事长。会后,共和会发展很快,到这年暑假时,在山西、湖北、北京、天津、桂林、广州等地建立了分会,保定也建立了属于总会的六个支部。
九月十九日 共和会成立不久,保定各学堂学生闻东北各省学堂为为要求速开国会、争回东三省的路权而罢课,决定响应罢课斗争。胡鄂公到林科教室登台一呼,一班全体响应,促使农业专科学堂全体罢课。为时不到一天,高等农业学堂、直隶高等学堂、育德中学等保定所有学堂全部宣布罢课。当日晚,学生代表在农业学堂召开会议,举胡鄂公等为代表,分赴京、湘、鄂等地联络。随后,京、津学界先后罢课,声援各地的保路、保矿行动。直隶总督陈夔龙极为恐慌,立即派军警镇压。军队首先包围了高等农业学堂,宣布学校提前放假,令学生解散,并到处抓捕共和会成员,与此同时,保定其他各校也被军队监视起来,学校之间无法进行联系,部分会员被迫逃离保定,致使这次罢课遭到失败。参加革命的热血青年们从中经受了一次锻炼,为以后发动更大规模的革命运动积累了经验。
10月 京、津、保等地的革命团体,除同盟会、共和会以外,尚有铁血会、实行会、急进会和克复堂,虽名称各异而旨归则一。自共和会发起保路、保矿罢课风潮之后,为时不过一月,会员达近3000人。实行会会员以直隶省居多,而共和会负责者多为外省人,一遇事变,则全受影响,为了增强革命队伍的团结,统一革命部署,两会决定合并。共和会遂派程芝田与实行会联系,于当月在保定育德中学礼堂召开了合并“共和会”改选大会。刘仙洲被选为干事长。此后在京、津的铁血会、急进会、克复堂等组织亦提出与共和会合并,北方各革命团体经过商谈,遂以革命联合会的名义合并在一起。从而把同盟会在保定的多个外围组织团结起来,斗争力量大为加强,成为北方威胁和动摇清政府封建专制的一支劲旅。
十二月初六日(1911年1月6日) 保定各学堂罢课,预备第四次请愿,要求速开国会。
举义
清宣统三年(1911年)10月, 辛亥武昌起义以后,消息传到保定,同盟会河北分会所在地育德中学成为保定一带领导响应起义的总指挥部。保定的同盟会员秘密集议,共谋策应举义,同盟会河北支部主盟人郝仲清夜以继日,居中指挥。育德中学成为北方革命的总机关,郝仲青校长“居中策划,昼夜不息”。他派人到军队和各县进行宣传联络,并派王濬明,张纪五两人亲到太原联络反清。
吴禄贞是日本士官学校的毕业生,思想进步,成绩优良,与同校的张绍曾、蓝天蔚被合称为“士官三杰”。他曾与当时任第二十镇统制的张绍曾密谋利用清廷“永平秋操”的时机,一举推翻清廷。但因武昌起义爆发,清廷取消秋操(即演习)而被迫中止。恰在此时,山西的革命党人已杀了清廷的山西巡抚和都统,宣布独立。为镇压山西起义,清廷任命吴禄贞为山西巡抚,率兵进攻山西。而这时的育德中学,已成为北方革命的总机关。郝仲青先生居中策划,昼夜不息。11月3日,吴禄贞来到保定,与郝仲青就建立“燕晋联军大都督府”的事宜,进行了周密的策划。拟在吴禄贞从石家庄回来后,即通电全国,宣布与山西的民军领袖阎锡山联合,成立“燕晋联军”,由吴禄贞出任大都督,立刻进攻北京,向清廷宣战。
吴禄贞驻军石家庄时,原计划由石家庄回保定,即宣布独立,成立燕晋联军都督府。事先曾邀到陕西省同盟会会员李敬之到保定育德中学训练赵濯民、刘仙洲、王蓬秋、刘准秋等装配炸弹,备发动时之用。燕晋联军大都督府关防大印系同学张海珍刻制,安民布告也由王则雍先生先期拟就书写了三、四种。育德中学的革命志士四处联络,装配炸药,刻制印章,做好一切准备。
吴禄贞到石家庄后,秘密会见了阎锡山,双方达成了共识。而恰在此时,这一活动被清廷密探侦知。于是,袁世凯买通前第六镇被吴禄贞撤掉的协统马符麟,与当夜一点多在石家庄把吴杀死,燕晋联军的革命壮举功败垂成。
吴禄贞被刺,南北又提出和议。尽管如此,郝仲青仍派专人谋炸唐河铁桥、新乡黄河桥,以阻止清军南下。当时在保定的清廷藩司凌福彭曾托人向仲青先生暗通款曲,希望不要发动起义,并承诺可共同宣布独立。先生一笑置之。
此后,保定的革命志士并没有灰心。为阻止清军南下攻打武昌,育德中学学生刘仙洲(后任清华大学第一副校长)和其他同志一起自制炸药,到河南新乡破坏黄河大桥,还曾破坏唐河铁桥,但均告失败。育德中学的志士们还先后发动了蠡县、完县、任丘、雄县、通州等地的起义,虽均遭失败,但沉重地打击了风雨飘摇中的清王朝。
这时有一部分革命党人主张在保定发起暴动,以振奋北方人心。仲青先生认为对大局没有多大意义,徒使同志们和地方人民遭受损失,保定城内则始终未动。然而,这些革命活动也动摇了清政府在北方的统治。
在辛亥武昌起义胜利鼓舞下,保定的同盟会员在保定及外地连续发动多次起义,大批革命党人牺牲在斗争中,他们的鲜血染红了冀中平原,古城内外。尽管这些起义都没有成功,但是,革命者们起义于天子脚下,战斗在畿辅大地,打击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有力地支援了全国各地的革命斗争,为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民国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为古城保定旧民主主义革命历史增添了光彩。
求索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郝仲青受同盟会本部委任燕支部组织员及总务干事,同年当选为顺直临时省议会议员,不能兼顾保定育德中学校务,推举张纪五任育德中学校长,后由王国光接任。
中华民国二年(1913年)4月 国会成立,郝仲青当选为参议院议员。因提案质问袁政府撤换广东、安徽、江西三省都督及善后大借款事,遭袁政府仇视,下令监视他的行动,郝仲青遂离京去西安,不久,被聘为陕西省立第一中学教员。育德中学校长张纪五也回了原籍。
中华民国四年(1915年),袁政府拟消灭河北革命策源地,摧毁育德中学,但对于社会舆论又有所顾忌,不便下令解散,乃示意当时直隶省政府停发对育德中学的补助经费,迫害进步师生。这时担任校长的是王国光先生。育德中学在失去一半经费的情况下,电邀各发起人回校商议,董事会决定以私立育德中学维持,大多数教职工只给生活费,不发薪金,多尽义务。由发起人和维持人分别担任教职员,郝仲青返回学校担任国文教师,张纪五、王濬明两位先生也都回校,担任英文及地理等课程。
中华民国五年(1916年),直隶省署恢复了对保定府育德中学的补助费,并追补薪金,学校教职员大义凛然,一概不收,全部用于扩充校址和完备教学设施,并开设养殖园地和学生手工艺制作场。保定育德中学从厄运中奋进,不但没有遭到破坏,反得到了不断发展扩充。
中华民国六年(1917年)6月, 留法勤工俭学发起人李石曾到保定育德中学宣传讲演,受到师生的欢迎。随后,校长王国光在育德中学创办了留法勤工俭学高等工艺预备班,开设法文、机械制图学等课程,同时附设铁工厂进行生产实习,分锻、锉,钳、机加工和木工劳动技术。
本年 刘仙洲自香港大学毕业后,放弃保送公费赴英留学的机会,谢绝高薪留任,毅然回母校保定育德中学担任“预备班”班务和机械学教员,和校长王国光一起试行“在学校求理,在工厂求实验”的新学制,利用实习铁工厂制作人力和畜力新式水车及民用产品,深为社会所欢迎。
8月,经李石曾、段宗林等筹划,并呈北洋政府教育部批准,以“专为赴法以工求学之预备”为宗旨,于保定府高阳县布里村创办“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段宗桐任校长。翌年改称“留法工艺学校”。
保定府育德留法班学制1年,共办4期,刘少奇、李维汉、李富春、张昆弟等大批湖南学生曾先后在育德就读,学习期间,毛泽东、蔡和森专程从北京到保定看望他们,进行座谈,倡导爱国青年走出国门,寻找科学的救国真理。发源于保定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星火燎原,蓬勃开展,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曙光的徐徐初现,20世纪宏伟史诗的序幕将缓缓开启。
为纪念育德中学首任校长陈幼云先生,在继任校长郝仲青的组织下,由大家集资捐款于1936年在校内兴建了幼云堂。堂内正面墙上挂有陈幼云先生的瓷像,遗像下嵌有记述其生平的大理石功德碑。育德中学定名“育德”,说明创建人对德育的高度重视。德中学首任校长陈幼云先生虽未亲眼看到自己为之奋斗的革命成功,但他的在天之灵如若有知,定会感到莫大欣慰。后来同盟会会员和育德中学同学参加的数次国内革命斗争、民族解放运动、留法勤工俭学高等工艺预备班的创办、保定第一名中共党员、保定的第一个党组织的诞生以及该校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培养的大批栋梁之才的事实证明,这一切与育德精神有着密切的关系。1983年,经中共中央批准,在保定育德中学建立了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纪念馆。1992年,江泽民总书记为纪念馆题写了匾牌。中共河北省委和河北人民政府还将此处确立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布置了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永久性专题陈列。幼云堂也被修葺。观众在参观展览的同时,可瞻仰育德中学首任校长陈幼云先生的遗容,感念他在民主革命的功德,使其精神万古流芳。
历史的车轮已走过了110年,当年血与火的生死拼搏已成为历史书籍中的文字。但保定育德中学师生为代表的革命志士那种不畏强暴、不怕牺牲、为革命事业前仆后继的浩然正气,将永远地激荡在古城人民的心中,成为我们振兴中华,发奋图强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