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时节,在黄骅市常郭镇友和种植专业合作社豆类新品种的试验田内,一株株豆苗长势喜人,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育种岗位科学家陈宏霖博士、河北农业大学国家食品豆产业技术体系土壤水肥岗位科学家刘宏权教授带领的国家级专家组到场考察指导。在实地察看长势、了解种植情况后,专家们表示,随着合作社新品种的筛选和推广,将为食用豆类的盐碱地种植积累宝贵数据和经验。
作为全市首批市级农业创新驿站之一,友和种植专业合作社近年来一直致力于黄骅旱碱麦的种植,借助市农科院有关专家的力量,将最初亩产100多公斤的旱碱麦增产至亩产300多公斤,为广大种植户增产增收提供了范本,并于近日成功获评省级农业创新驿站。
随着合作社的发展壮大以及市农科院的智力支持,今年食用豆产业体系专家团队在黄骅市友和种植专业合作社等地安排种植各种豆类品种资源200余个,筛选适宜滨海盐碱地种植具备抗旱耐瘠、品质优良、商品性好、适宜机械化采摘等特性的食用绿豆、红小豆新品种。
“近年来,我国在不同生态区谋划布局绿豆、红小豆等食用豆种植示范区,依托发展特色产业,打造食用豆类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促进当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创新驿站首席专家徐玉鹏研究员说,基于此,市农科院将黄骅友和种植合作社作为试验基地,筛选符合条件的食用豆类进行推广种植,促进当地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在现场,陈宏霖、刘宏权等专家就合作社土地盐碱改良、如何发展食用豆种植示范区提出技术建议。陈宏霖表示,目前,合作社土地流转的经营模式非常适合豆类的规模化、机械化经营模式,未来几年,随着科技推广合作,合作社在大面积推广种植的同时,还可进行杂粮杂豆农产品深加工产业,促进经营多元化发展。(孙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