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河南郑州的生女士今年34岁,她曾经是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2013年8月17日接受了造血干细胞移植,目前康复得非常好。来自河北邯郸的李建军今年57岁,是河北省第157例捐献者,正是他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成功挽救了生女士生命。
近日,在2021冀缘巧合幸好有你血脉亲人见面会上,生女士与李建军这场时隔8年之久的会面,感动了全场。
遇见你——他说:举手之劳 多份牵挂
李建军,出生于1964年,中共党员。2013年8月17日,他捐献造血干细胞,是工行河北省分行首例骨髓移植者,也是邯郸市大名县的首例捐献者。
故事要从2011年说起,那年受中国红十字会组织的造血干细胞捐献宣传感召,李建军积极报名参加,经检测加入中华骨髓库,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时隔两年,在2013年8月17日,经过近四个小时的时间,李建军完成了造血干细胞的采集,获得造血干细胞悬液186毫升,迅速送到生女士所在医院,输入到她的体内。
“做有益于社会的人,是我的人生理念,也是我工作、生活的动力。”李建军热衷公益,经常参加公益活动,帮助别人,奉献爱心,传播正能量。在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之后,李建军还参加郑开国际马拉松赛,在规定时间内跑完了42.195千米的赛程。
得知本次活动将见到当年帮助的患者时,李建军说:“当年是我的举手之劳,但捐献完造血干细胞后,我经常会想这为患者恢复如何?生活状态怎么样?好像生活中多了一位陌生的亲人,在心里时刻惦念着。”
在见面会上,看到生女士为自己历时一个月精心描绘的一幅画,李建军十分惊叹:“画的太好了!看到她现在状态这么好,家庭婚姻也都十分幸福,我也就放心了,以后多个妹妹,好事!”
谢谢你——她说:救命恩人 八年之盼
2013年上半年,生女士突然病倒,经检查被确诊为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经过几个月的治疗效果并未好转,亲缘配型走不通的情况下,她对生活开始绝望。躺在病床上,生女士想要放弃治疗,丈夫告诉她:“我们还没有放弃,医生也没有放弃,你为什么要自己放弃?”受到鼓舞的生女士重拾信心,积极接受治疗,并盼望着尽快找到适合的造血干细胞,等着奇迹的出现。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让生女士全家喜极而泣的是,奇迹真的出现了。2013年8月17日,幸运的生女士接受了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手术非常成功,生女士康复得非常好。
康复后的生女士却多了个心结,她想找到自己的救命恩人,当面向恩人说声谢谢,但按照国际惯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和受捐者是不能见面的。生女士坚持联系当地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展示自己恢复的良好状态,并表示自己渴望见到恩人的心情。
“在我的想象中,恩人一定是高大威猛、富有爱心和正能量的。今日见到,没想到跟我想象中的一样亲切,还非常的帅气,我的恩人,也是我的亲人!”生女士激动的说。
生女士说,是李大哥救了她一命,没有他,就没有现在一家人的幸福生活。“我现在康复了,以后也要向李大哥学习,把这爱传递下去。”
冀缘巧合 刚好有你
8月17日,对于捐献者李建军和受捐者生女士来说,都是特殊意义的一天,一人伸出手臂,一人获得重生,也正是这份缘分,将两个家庭的血脉紧紧联系到了一起。
在河北,像李建军这样的大爱之人有很多,据统计,目前全省已入库的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有15.5万人,实现造血干细胞捐献551例。
热血传递生命,奉献点亮人生。据了解,我国白血病患者的数量以每年新增4万人的速度快速增长,且50%以上是儿童,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白血病最为有效的方法。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日益增多,患者寻找相合配型的难度日益加大。由于找不到配型相合的志愿捐献者,他们中许多人只能面对死亡。因此,河北省红十字会三献工作事务中心再次呼吁:希望更多的爱心人士加入到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队伍中,为陷入绝望的白血病患者送去生命的希望,让那一份份充满希望和感恩红色,装点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