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我县创建“6+2”组织体系为安置区基层治理筑基)
为有序有效解决好村庄撤并搬迁后治理空白难题,沽源县突出党建引领,积极探索构建符合本地实际的“6+2”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组织体系,促进安置区基层治理水平不断提升。
沽源县九连城镇搬迁安置区治理效果
以“6”为基础,将安置区社区打造成新型城镇社区。参照城市社区“六位一体”组织体系架构,按照以整建制行政村为主组成的规模安置区、以整建制行政村和其他行政村的自然村组成的安置区、多个行政村的多个自然村搬迁到各行政村之外组成的安置区、自然村搬迁到行政村主村建设的安置区4种情况,在全县集中安置社区组建社区党组织、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楼门长、物业服务企业、综合服务站,组织体系建设规模因不同搬迁类型进行按需分设。乡镇党委选派骨干班子成员担任安置区社区党委(党总支)书记,精选物业服务企业到安置区开展服务,配建综合性居民服务中心和居民活动中心,切实打牢安置区治理的组织基础。
沽源县九连城镇康居苑社区完善组织体系建设
以“2”为突破,促进村民变居民适应新生活方式。考虑安置区社区由村庄转化而来,生产生活方式还没有随着居住地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安置区社区治理不能简单地照搬县城社区的街居管理体制,还要将原旧农村管理体制纳入到安置区社区治理体系中来。沽源县坚持有利于加强党对农村工作领导的原则,致力于解决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农民迁到城镇社区后,面临的产业发展和增收就业难题,在5个较大规模安置社区成立集体经济联合社,具体负责制定社区经济产业发展规划,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并管理原村经济合作组织,逐步扭转过去“单打独斗”的发展方式,形成集聚式、产业化的发展格局。聚焦解决搬迁群众旧有关系逐渐疏离、新型关系难以建立的问题,在各安置区发起成立和谐促进会,利用好新时代讲习所、居民活动中心,采取教育引导、技能培训、文艺活动、道德实践等方式,引导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促进居民快速有效融合。
沽源县黄盖淖镇搬迁安置区和谐促进会组织居民开展集体活动
以“+”为抓手,凝聚组织力量推进安置区社区组织体系良性运行。一是党建引领安置区基层治理。县委制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搬迁安置区治理组织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成立党建引领搬迁安置区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调度、加强指导。明确部门服务职责,组织、宣传、政法、民政等部门随时加强工作动态交流和上下情况沟通,集中推动工作有效落实。靠实乡镇主体责任,把完善建设安置区组织体系列入乡镇党委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管理和具体指导。以安置区社区党组织建设为主线,根据党员年龄、兴趣和个人意愿等情况,探索设置产业发展、文体活动、矛盾调解等功能型党组织16个,逐步打破了就村抓村的路径依赖。二是乡村干部帮建治理体系。将原包村联户责任转化为包联社区建设责任,49名乡镇领导干部到安置区驻点调研,帮助解决社区治理体系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着力建强人员队伍,从乡镇领导班子中选拔优秀人员担任社区党组织书记,并选派业务精、作风好的乡村干部入驻“一站式”服务中心,促进组织体系高质量建设和发挥作用。三是加大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保障力度。加大对基层的支持力度,建立稳定规范的安置区社区经费保障机制,按照迁入群众比例划拨办公和服务群众专项经费,由县财政进行兜底支持。强化服务型人才队伍建设,统一招聘20名社区工作者到安置区社区开展服务。积极动员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群团组织发挥各自优势,主动参与安置区社区治理和服务,形成服务基层和群众的工作合力。四是发展安置区集体经济带动群众增收致富。通过发挥党组织和集体经济联合社的有力“引擎”作用,先后有北麦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洋辰农牧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符合区域发展规划的特色农牧企业,与安置区建立起“公司+合作社+群众”的利益联结机制,激发了搬迁村后续扶持产业的发展活力,带动群众稳定就业。五是丰富乡村文化活动平台。全覆盖完善了社区居民公约,并积极开展“道德模范”“星级文明户”等先进典型评选。围绕本地乡风民俗,组织开展文艺汇演、农家技能竞赛、广场舞、秧歌队等文体活动,使居民主动参与到“社区大家庭”中,对安置社区的认同度和归属感显著提升。六是强化网格管理维护和谐稳定。积极发挥“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网格化治理体系作用,通过各级网格员定期走访摸排、意见收集反馈和事件联动处置,2021年共累计解决居民服务事项180件次,畅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百米”,党组织引领下的搬迁安置社区治理,开创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生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