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我为家乡点赞】古风古韵好地方 看看美丽八马坊)
古道、小桥、老树、人家,古诗词中的景色在阳原县八马坊村成为现实景象。
八马坊村最早建于汉代。明朝时,有兵营驻扎,是朝廷驯养军马的军马场。八马坊村西堡门口,横卧着一座古老的石桥,叫“济远桥”。
整座桥原有风貌保存较好,造型独特,伴着两岸人家和桥下满目树木,在岁月的雕琢下愈显沧桑。
从阳原县城出发,向东行驶20多分钟的车程就到了八马坊村。
八马坊村位于阳原县井儿沟乡东南3公里处,紧依大秦铁路,宣大高速和109国道。
八马坊村汉代建村。明朝时,建立城堡,有兵营驻扎,是朝廷驯养军马的军马场。
八马坊村内,有个麻地沟自然村,距离八马坊村东堡门约700米。古代,麻地沟村西泉沟自流水水量充沛,水草丰美,朝廷放养的军马主要集中在这儿。麻地沟也有堡门,东南处有2个烽火台,有官方站岗。之后,麻地沟村改为种麻,主要供给部队军用。
过去,八马坊村堡内庙宇众多。八马坊东堡门上有阎君殿,西堡门有玉皇阁,村南有南大寺,村中心现在大队所在位置是老爷庙。此外,还有观音庙,龙王庙,五道庙等,建造精致。
在八马坊村西堡门口,由东向西横卧着一座古老的石桥,经历上百年沧桑后,古桥依然屹立,造型独特,设计精美,原有风貌保存较好。
它是八马坊村现今保存下来为数不多的古建筑,也是阳原县不可多得的一处人文景观。
寒冷冬日,我们来到古桥前,目睹了古桥的风采。
这座古桥叫“济远桥”。据史料记载,济远桥初建于清乾隆中期,原是一座砖桥,光绪十年重修为石桥。由此推算,济远桥应该有两百多年历史。
济远桥,全部用白石料修砌而成,这些材料主要从井儿沟乡北部的黄花山上运来的,为上下单孔桥,因此村民也将此桥称为“二洞桥”。
在交通不便的年代,济远桥给当地老百姓带来了方便。它是贯穿县内东西交通的要道,八马坊村及周边村子的老百姓通往县城都要走这座桥。直到后来,109国道建成通车,济远桥失去了交通职能的作用,渐渐落寞。
岁月悠悠,沧海桑田。济远桥历经风雨,早已不复古时之盛名。
它见证了八马坊村的变迁,在时光的雕琢下愈显沧桑。
图by南水库
济远桥横卧在一条南北走向的沙河沟间,全长20米,加上引桥46米。桥两边置石雕栏杆22楹,且置石雕栏板20块。栏杆顶端雕有狮子,猴,桃,莲花等。栏板上浮雕狮子、老虎、麒麟、赑屃等四种神兽,以及花篮、宝剑、瑞草等吉祥图案。然而,最为独特的是在居中的八块栏板上雕有八匹神态各异的骏马,栩栩如生而富有灵气。
八匹骏马不仅与八马坊村名相合,而且还有桥梁是交通要道,马是重要的交通工具的寓意。
薛弟山指着桥下的沙河沟说:“过去沟里泉眼多,水流量丰富,所以桥设计为上下两个桥洞,主要用于泄洪。”
如今,济远桥除了部分石雕有所风化和人为损坏外,整座桥体仍然坚固。沙河沟里的水已经干涸,沟里种满了树木和庄稼,尤其夏天,桥的周围一片葱茏。
在繁衍过程中,八马坊村不断扩大,曾住在堡内的人家逐渐搬迁出来在堡外建房。
济远桥将八马坊村分为东西两部分,桥的两侧,建满了房屋,有土坯窑洞房,也有红砖瓦房,济远桥成为沟通八马坊村东、西的村庄通道。村民走近路或去田地耕作都走这座古桥。
落日余晖下行走桥上,眼前的古道、古桥、枯树、人家,这种古诗词中的景色在此地成为现实景象,别样韵味悠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