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与船体巧妙幻化成巨型装置作品《一刻》。 本报记者 张泰源 摄
本报讯(记者 张泰源)9月16日,2021“一带一路”·长城国际民间文化艺术节“演化——公共的未来”展览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廊坊馆向公众开放。
展览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担任总策划,由策展人陈澈与段少锋联合策划,邀请国内外在公共艺术领域具有丰富经验的艺术家和时下对网络公共空间具有探索性的青年艺术家及艺术群落,从实体文化艺术空间和虚拟网络空间双重维度出发,呈现一系列讨论公共边界、视觉权力、虚拟身份等前沿议题的艺术作品。
展览“演化——公共的未来”从展览主题的设置到展览作品的选择都围绕“公共”展开。展览既包含了以往我们对于公共艺术的常规认知,也包含了近年来公众参与程度很高的艺术形式,而且将公共艺术的探讨延伸到互联网公共空间。
走进展厅,多位艺术家结合美术馆公共空间的特点,为本次展览创作了全新的作品。阿根廷艺术家雷安德罗·埃利希在户外绿地呈现其迄今为止最大的互动装置作品《热气球》,法国艺术家塞莱斯特·布谢-穆日诺呈现他经典声音装置作品的全新版本《变奏(廊坊)》,中国艺术家宋冬将建筑与船体巧妙幻化成巨型装置作品《一刻》……
本次展览汇集20位(组)来自中国、阿根廷、法国、希腊、泰国等多个国家的艺术家和艺术小组,他们活跃于国际当代艺术领域且具备全球化视野。20余组作品分布于美术馆展厅、公共空间和户外绿地,作品类型涉及雕塑、巨型互动装置、新媒体、影像装置等多重媒介。
此外,由公共空间延伸而至的网络公共空间亦是本次展览重点关注的领域,活跃于国际艺术舞台的多位青年艺术家和艺术小组用最新的虚拟技术和交互手段为公众呈现天马行空的艺术概念和对现下生活的思考。艺术家们将鲜明个人风格的经典作品调整了新的呈现方式,凸显公共性、互动性和反思性,旨在打破美术馆建筑原有的空间界限,通过公共艺术创作将室内与户外空间融合、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交织。
从户外公共空间到城市生活中趋于模糊的室内公共空间,再到展厅内呈现的依托新媒体和互联网传播的作品,展览形成了对于公共形态的三重展示。本次展览的作品不仅仅在形态上具备公共属性,同时在作品内容上也极具公共话题属性。
陈澈介绍:“此次展览的亮点是不仅使用了丝路中心的公共空间,还有两个展厅以及户外绿地,并从策展角度汇集了当下年轻人针对于网络公共空间、虚拟空间一些有创意的艺术作品,为观众带来一些视觉盛宴。后期我们还会在公共空间和户外绿地呈现四位艺术家重要的大型装置艺术作品,届时也欢迎观众朋友们来丝路中心参观。”
据悉,该展览从9月16日持续到2022年2月13日,每周二至周日10:00~18:00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