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借助“互联网+”,武邑县依托电商平台,实现了“政府与电商企业搭平台,合作社与农户唱主角”产业项目对贫困户的多重覆盖,走出了一条电商扶贫新路径。到2020年底,全县电商交易额达到59.42亿元,连续四年位居全省62个贫困县之首。其中扶贫产品交易额12.6亿元,带动超过2000户贫困户和防贫户稳定就业,户年均增收5000元以上。
“跑步鸡”开跑,跑出电商扶贫新模式。近日,在武邑县清凉店镇鲍贤兰村村外大片绿意盎然的林地间,“武邑京东跑步鸡乐园”再次迎来新“住户”。5000只小柴鸡刚撒进养殖区,便活蹦乱跳地开始四处奔跑觅食起来。
此时,年过七旬的栗希升正抱着一箱脚环在鸡群中穿梭,每抓起一只小柴鸡,便在鸡腿上绑上一个计步器。“为啥叫‘跑步鸡’?秘密就在这只脚环上。”栗希升说,这个脚环其实是一个特制的计步器,每只鸡经过160天精心饲养,至少跑够100万步才能出栏。
栗希升是鲍贤兰村的贫困户,种着几亩地,一年到头也挣不了几个钱。2016年,武邑县利用当地林地多、生态好的优势,打造了该县第一个依托电商平台的扶贫项目--“武邑扶贫跑步鸡”。栗希升成了该项目的第一批直接受益者。
“贫困户以每户6000元的扶贫资金入股,合作集团为每户贫困户提供免息贷款和鸡苗。合作社将鸡苗统一养殖出栏后,在网上销售。”负责养殖基地日常运营的何晓飞说,贫困户每年都能享受2000元分红,到目前有6个乡镇114个村的453户贫困户受益脱贫。
扶贫“跑步鸡”项目的成功,不仅让贫困户受益脱贫,也为武邑探索“电商+产业扶贫”帮助贫困户脱贫开辟了一条新路径。
在扶贫“跑步鸡”项目经验基础上,该县在原有的“政银企户保”扶贫模式中植入合作组织,开创了“一引双联”(政府引平台、平台联组织、组织联农户)产业扶贫模式。
随行的武邑县扶贫办副主任滕志强介绍,在该模式中,合作社承上启下,上联平台,受电商平台委托负责“跑步鸡”的管理和饲养,电商平台线上销售“跑步鸡”;下联农户,受贫困户委托进行资产管理,建设标准化养殖基地,组织农民参与各环节劳务,同时负责入股资金和收益分配,保证贫困户收益稳定。
对于“一引双联”,栗希升或许理解并不透彻,但却切身感受到了它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收入。“不光能稳定拿到分红,在养殖基地上班一天还能挣70元工资。再加上光伏收益和土地流转费,一年纯收入2万多元,实现了稳定脱贫。”栗希升边给算账,边笑得合不拢嘴,“从前吃咸菜、白粥,现在饺子、排骨经常吃,天天都跟过年一样。”
“这两年,家里的房子重新翻修了,还买了冰箱,装上了冷暖空调。”栗希升掏出新买的智能手机炫耀,笑容布满了黑黝黝的脸庞,“现在日子好了,咱也跟着赶赶时髦,把地里种的蔬菜瓜果拿到网上去卖。”
“电商快车”加速,贫困户“云”上售货增收。“我们武邑的硬木雕刻有500多年历史,是目前我国最大的老榆木雕刻家具生产基地,这款花架用料考究,雕刻精致……”韩庄镇黄村的黄爱建站在几件硬木花架后面,不停地向网友介绍产品,像这样的直播带货,他每天都要做。
几年前,黄爱建不幸患上重病,高昂的医疗费用,让他们一家陷入贫困,2014年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后,他整天垂头丧气,干啥也提不起精神。当时,武邑县正在全力推进电商产业扶贫全覆盖。实施光纤宽带“村村通”工程,实现了524个行政村全覆盖,在衡水市率先建成“全光网县”。投资建设电商大厦,内设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和电商孵化中心,为农村电商初创企业和贫困人员提供政策支持和免费培训等服务。
黄爱建收到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干部送来的电商扶贫好消息后,第一次接触到了“电商”“网络”等名词,成为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电商知识培训班第一批学员。从注册账号、网店装修,到产品拍摄、学习交易管理,黄爱建的淘宝店顺利开业,主要经营榆木仿古供桌、花架、琴桌、餐桌椅等十多个系列产品,行情好的时候月销售额达四五万元。从“提篮叫卖”到“网上发财”,黄爱建通过电商实现脱贫致富。
为拓宽线上销售渠道,武邑县与中国扶贫网等电商合作,建成了武邑“特色馆”“品牌店”等100多个电商平台,将全县扶贫产品统一纳入平台线上销售。同时顺应“电商+直播”的新趋势,创新搭建直播平台,高标准建成实体直播间,大力推介县域扶贫产品,为扶贫产品搭建起了永不落幕的“网上展销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