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州王氏缂丝第八代传承人在演示缂丝工艺。
“这是织什么布?丝线好细啊!”“这图案好逼真,采用的什么技术?”……在丝路中心二楼“丝路长廊”京津冀非遗展区,展台上一台微型织布机吸引了不少市民驻足观看。织布机前,“织女”正不停地换梭拨纬,“编织”着一幅从博物馆金器上临摹来的鱼形图案。
“这是缂丝,是以较细的生蚕丝为经线、较粗的彩色熟蚕丝为纬线,采用‘通经断纬’的独特工艺织造而成,其花纹近看犹如纬线刻镂而成,因此又被称为‘刻丝’。”一旁,河北定州王氏缂丝第七代传人王鹏巍一边讲解,一边带观众体验缂丝的制作手法,并用手中的“千丝万缕”展现缂丝文化。
一寸缂丝一寸金,缂丝工艺非常繁杂,每一件缂丝作品都需要精织细作。记者看到,织作时,同色纬线并不贯通全幅,而是根据纹样轮廓或画面色彩的变化不断换梭,分块缂织。
“这就是‘通经断纬’的精华所在。正在织的这幅图比较简单。你看这幅《鱼跃龙门》,用时将近1年才完成,只一片荷叶就要用到40多种不同的绿色,荷叶上一枚露珠就需要上百次穿梭才能完成。”王鹏巍拿起另一幅参展作品介绍说。
在她身后,牡丹屏风、不同花型的团扇、缂丝手包等等,个个技艺精湛、图案精美。王鹏巍说,缂丝极具观赏、装饰和收藏价值,经得起摸、擦、揉、搓、洗,被誉为“千年不坏的艺术织品”。为弘扬缂丝文化,她将缂丝用途进行延伸,除了用于鉴赏和收藏,还用在织服饰、手卷、手提包等,开发了缂丝饰品、包袋、伴手礼、空间装饰等多种文创产品。“希望能降低欣赏缂丝、体验缂丝的门槛,让这种古老的奢侈品走近年轻人,走进日常生活。”
定州自古为中原与北方少数民族“茶马互市”、南北物资交流繁荣之地,是中国缂丝的发祥地。“这次参加2021‘一带一路’·长城国际民间文化艺术节,也是想通过这个国际化平台,传播缂丝文化!”王鹏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