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末初秋,炎热渐渐退去,凉爽的秋风徐徐吹过。常郭镇泊庄生态园内,工人们正趁着晴好天气修剪果树、管护刚刚出芽的萝卜苗。
中泊庄村于2019年成立了绿泊源种植专业合作社,把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在村北建立起泊庄生态园,发展休闲农业,推动农旅产业深度融合,打造独具特色的泊庄乡村游。
中泊庄村党支部书记吕金龙说:“在采摘旺季,每天来采摘的人络绎不绝,去年国庆节期间,一天最多接待游客300多人。”
生态园不仅是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地方,更是高标准农产品的生长田。在这个占地1000亩的生态园里,主要种植了冬枣、梨、苹果等果树,以及白菜、萝卜、芝麻、茄子和辣椒等无公害农产品。“今年,我们跟信源商厦进行了对接,为他们供应茄子、辣椒等蔬菜。”吕金龙说,他们还进口了优良的萝卜品种,目前试验种植的40亩萝卜已经出苗,“如果这次实验成功,明年计划扩大种植规模至500亩。”
中泊庄合作社的生态园在开发农业农村生态资源的同时,实现了农业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了农业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增收链拓宽,也让村民尝到了不小的甜头。
在生态园对面,就是村里的一家农家院,因为食材天然无公害,在采摘旺季基本上天天爆满。经营者王洪波说:“农庄从去年开始营业,生意一直不错,尤其是生态园建起来后,来采摘游玩的人更多了,来我们家吃饭的客人也更多了。”
比起受益的农家院,自生态园建成后,就在这里当起了工人的村民齐向东获得的“实惠”更直接,“我主要负责种植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每月有固定的工资收入,加上自己家里果园的收入,一年能挣八九万了。”齐向东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
今年,中泊庄对生态园的功能分区进行了规划整合,划分为农耕体验区、采摘观光区、垂钓休闲区、农家民宿区等板块,涵盖观景台、农家乐、采摘园、民宿院、垂钓池、民俗馆等10多个观光休闲点,打造独具特色的综合性泊庄生态休闲区,努力实现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旅休闲业的发展转变。
在探索乡村振兴模式和经验的过程中,我市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依托,大力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不断推进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业合作社也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实现了农机农艺和集中统筹经营管理的高质量融合。
滕庄子镇福源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6年,目前流转土地达2000余亩,今年合作社种植了1500亩旱碱麦,亩产约600斤,比农户单独种植亩产高出100斤。“咱合作社将土地集中起来,成方连片种植优质旱碱麦,以专业的技术进行统一规范化管理,既保证了旱碱麦的产量,也保证了咱黄骅旱碱麦的品质。”合作社负责人滕强表示,合作社直接与面粉厂对接,优质的质量也保证了产品价格,村民加入合作社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
旱碱麦收获后,在面粉厂完成“华丽变身”。走在振学面业的生产车间,记者看到,小麦通过专用管道进入粮仓,自动化设备完成一系列的研磨、包装、分类等生产加工流程。
“面粉厂主要收购本地的旱碱麦,制作成的面粉韧性足、口感好,已经在市场上形成黄骅旱碱麦品牌效应。”振学面业质检收购部门负责人郑建军告诉记者,为适应市场需求,面粉厂拓展了多种产品种类,极大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
市农业农村局二级主任科员张忠合说:“我市把发展和培育特色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金钥匙’,不断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助力乡村经济发展,强力推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为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
据了解,近年来,我市积极引导农户转变思路、更新观念,加快农业园区化、规模化发展,实现了高效农业产业快速落地生根。截至目前,全市共成立农业合作社1039家,流转土地40.96万亩,优先发展冬枣、苜蓿、旱碱麦等作物,按照“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发展思路,培育壮大采摘游等乡村旅游新业态,推进农业与工业、旅游、文化、餐饮等融合发展。全市范围内共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3个,直接就业人数1090人,带动就业户数620户,年经济效益3220万元。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促进了村庄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农业农村重新焕发“精气神”,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