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服
戏服是戏曲演员上台表演穿的服装。流行在沧州地区的戏曲种类繁多,百姓们除常听京剧、河北梆子外,还有哈哈腔、武术戏、西路梆子和青剧等独具沧州特色的戏曲种类。但不管哪种戏曲,正规表演时演员都要穿上红、绿、黄、黑、白、粉、蓝等颜色丰富、纹饰复杂、制作讲究的戏服。
古人对衣着颜色有严格的等级区分,色彩艳丽、制作考究的衣服,多是帝王将相、达官显贵、才子佳人等有身份的人才能在日常生活中穿着的。而戏曲演员们在旧时属下九流身份,被称为戏子,他们在戏中扮演的也恰恰是那些与自己现实身份相差悬殊的角色。当一场戏将要开演时,演员们会暂时脱下平日里颜色单一、素面无纹的布衣,穿戴好一身与角色相称的行头后,才能在胡琴锣鼓声中登台表演……这些象征着戏曲中角色与身份的戏服,把演员们装扮成了只能以“唱念做打”形式短暂表现在戏台上的“上层人”,暂时超越他们的现实身份,以愉观众之耳目,博观众之喝彩。当鼓息曲终人散后,演员们又脱下光鲜亮丽的戏服,换上布衣,回归他们各自的现实生活中去了。
穿戏服不像我们日常穿衣那么简单随意。戏服不分冬夏,不管三九或三伏,演员表演就得穿上它。为防止汗水浸湿戏服,演员必须事先穿上白色的衬服,衬服的主要功能是吸附汗水,所以又称水衣。戏服穿着前需确保干净整洁,穿好后不能随便倚、坐,以防褶皱。换下的戏服,必须叠放整齐,入箱或悬挂。总之,戏服既要穿,还得养,需要演员们的精心呵护,才能使他们身着戏服时得心应手,把表演艺术发挥到最好。
戏服并不是简简单单穿在演员身上,就能把角色的艺术感染力表达出来。穿上龙袍,那一举一动就得像皇帝,穿上战袍、插上铠旗,那一招一式就要像武将。这演什么像什么,动作举止间的功夫,便是唱念做打的“做”,是做功。髯口有理、甩、弹……,翎子有摆、甩、旋……,水袖有抖、抛、掷、绕、翻……,“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戏服很漂亮,戏曲很精彩,观众的喝彩与掌声,那都是戏曲演员们在台下苦练功夫换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