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推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当下,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走转型升级之路,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建国以来,我国一直以传统工业社会的生产方式为主,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成为典型特征,这种生产方式必然导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因而是不可持续的。为此,要推进企业升级,从根本上突破传统集约型生产的约束。
走文化升级之路,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多年来,我过许多地区通过强有力的宣传引导,促使越来越多的人清醒认识到,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不仅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提供了保障,而且对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有着责无旁贷的重大作用。
创新治理方式,形成环保合力。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生态治理务必从源头治理。破坏环境可能是一夜之间的事,恢复生态则需要漫长的过程。激活生态文明建设原动力,创新生态治理方式,才能破解建设难题,形成建设合力,共享发展成果。
提高环保意识,为生态文明建设架起“高压线”,中华文明传承五千多年,积淀了丰富的生态智慧,然而近年来人们的环保却大大降低,过去的青山绿水变成了现在的秃山黑水,过去的蓝天白云变成了现在的“乌云密布”.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臭水沟到处都是,垃圾堆随处可见,蚊飞蝇舞,生态系统早已超负荷。此时若还不能警醒,触碰了生态系统的底线,最终我们的文明时代将一去不复返,美丽中国的梦想也将如“天方夜谭”.生态文明建设是每一个人的责任,只有全社会提高环保意识,为生态文明架起“高压线”,才能唱响“美丽、绿色”的“主旋律”。
历史告诉我们:环境兴则文明兴,环境衰则文明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走绿色发展之路,需要用制度来保护生态环境。只有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着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生态文明的建设不会一蹴而就的,当此长河奔腾万物勃发的新时代背景下,唯有在全社会形成广泛的生态共识,形成最大公约数,以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决心,久久为功,建设美丽中国的美好愿景便指日可待。(供稿人:王丽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