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录生老先生在世时常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是党培养了我,给了我的一切,我要用我的一生、我的一切回报党、回报祖国、回报社会。”
按照仇老的生前遗愿,仇老的子女帮助他实现了最后的愿望——捐献遗体。8月27日,仇录生先生的遗体告别仪式在河北医科大学建华校区南院举行,他也成为今年河北医科大学第38例遗体捐献者。
仇老先生遗体告别仪式现场
捐资助教 热心公益
仇录生先生1941年3月出生,历任民办教员、井陉县委资料员、县政协办公室副主任,组织科长,档案室主任,2001年8月退休。
退休以后,他和老伴把退休当作了新的起点。了解到很多孩子因家庭贫困上不起学,有的孤儿、残疾儿童在失去亲人的伤痛中煎熬挣扎,有的考上大学因交不起学费弃学打工等不幸遭遇时,感到非常震惊。
他常说:“我人退休了,但思想不能退休,共产党员永远没有‘退休’二字,只不过是工作岗位换了而已。”
他们共同建立了“家庭爱心助学基金”。之所以叫“家庭爱心助学基金”,就是因为从成立之初就立志要将这种家庭助学制度化、长期化。在“家庭爱心助学基金实施计划”中他们这样写道:每年从退休金里拿出五千至八千元作为救助基金,基金专款专用,雷打不动。
从那时起,他们就坚持省吃俭用,每月少吃几斤肉、几斤鸡蛋、少买几件新衣服,用以帮助这些贫困的孩子。
“家庭爱心基金”启动当年,一位贫困大学生成为他们的第一个救助对象,当他们把2500元钱送到这位大学生手中时,对于正在四处筹措资金准备学费的一家人无异于雪中送炭。
这些年来,“家庭爱心助学基金”共资助15名品学兼优的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98名面临失学的中小学生重返校园读书,仇录生老先生和老伴还为一所中学捐献“助学基金”5千元。
仇录生先生在病中仍不忘救助贫困对象和失学儿童,抱着病体一起和老伴、子女到农村救助和扶贫。
遗体捐献 贡献最后一份力量
2006年,仇录生先生和老伴在女儿的陪同下到省红十字会,三人一起办理了捐献眼角膜相关法律手续。2016年,二人又办理了遗体捐献手续。
8月25日,仇录生先生因病去世;8月27日,在河北医科大学建华校区举行了遗体告别仪式。
据介绍河北医科大学遗体捐献中心负责人赵长义介绍,仇录生先生捐献的有眼角膜、脑组织和遗体,都将投入医学研究。遗体将在河北医科大学保存两年,后投入到教学使用中去,为医学教学和研究做出贡献。
仇录生先生把最后的生命礼物捐献给了祖国医学科学事业,为我国医学教育、科学研究和提高疾病防治能力,贡献了最后一份力量,为他的一生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家风传承 精神永存
仇录生先生不仅严以律己,无私奉献。而且身体力行,言传身教,用自己的榜样作用和严格的家教培育优良家风,打造幸福家庭。
女儿仇珺、女婿张雪庭和外孙女张芝毓3口人多次参加无偿献血,并成为了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他的女儿仇珺说:“我的父亲是一名老共产党员,做的都是应该做、愿意做、并且喜欢做的事情。他一生扎实做好本职工作,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退休二十年来一直热心公益事业,捐资助教,给我们树立了好的榜样。”
仇录生先生的子女也在继承他的精神和品质,都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取得了优异成绩,也同样都以有这样严以律己、无私奉献的老人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