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人民日报》客户端河北频道详细报道了清河小院文化,让清河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再次被众人瞩目。
一起来看全文报道
↓↓
清河小院文化擎起
“爱心之城”
现在的日子真是有滋有味,真要感谢这些志愿者,十天半月让我们老人就聚回餐,看看文艺表演、理发、体检,真太贴心了!”清河县王官庄镇中食村“幸福小院”内76岁老人段付岭愉悦的心情溢于言表。
河北清河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结合本地特色和群众需求,在村级文明实践站建设中,着力打造爱心小院、幸福小院、孝道小院等系列主题“小院”,开展各类惠民便民志愿服务,培育了爱心餐厅、爱心理发、理论讲堂、百姓说事等一批精品志愿项目,培育形成各具特色的“小院”文化,成为志愿服务的广阔舞台,推动基层文明实践工作走深走实,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打造“暖”文化,“幸福小院”托起民生大幸福
7月11日,王官庄镇中食村“幸福小院”内人员聚集,欢歌笑语,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组织心连心、健康义诊、爱心义剪等多支志愿服务队在这里开展活动,宣讲党史故事、表演文艺节目、义剪、义诊、……一系列的暖心服务让老人们倍感幸福,他们一边听党史故事、看文艺表演,一边等候理发、体检,中午还能共享午餐。
为了让基层文明实践所站建起来、用起来、火起来,增强群众参与文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该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强化基层实践所、站阵地服务功能,着力打造以关爱孤寡留守老人为主的爱心小院,以弘扬孝道、传承好家风为主的孝心小院、以丰富百姓文化生活为主的幸福小院等一系列小院。每个村根据实际情况,号召爱心人士捐款,成立文明实践基金,挑选闲置的院落进行打造,设置爱心餐厅、
院讲堂、百姓调解室、爱心理发室等一系列以服务群众为主的志愿项目,将基层百姓吸引进来,真正打造百姓享受志愿、参与志愿的平台,并逐渐形成不同主题的小院文化,使基层志愿服务“磁场”效应逐步显现,提升了文明实践工作的吸引力、影响力。
培育“孝”文化,“孝道小院”引领乡村新风尚
“大爷,您的血压和血糖稍微有点高,平时注意一下饮食清淡,这是降糖降压药,您回去记得按时吃………”在清河县的“孝道小院”里健康义诊志愿者一边为老人检查身体状况,一边贴心地叮嘱老人按时吃药。近日,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组织的“心系退伍老兵,共庆八一生日”志愿活动走进“孝道小院”。志愿者们准备了蛋糕、大锅菜等孝心餐,让退役老兵们欢聚一堂、共庆“八一”,并请医务工作者为老人们检测血压、血糖等,免费为老人们发放了降糖降压药。
百善孝为先,孝老敬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传承孝道文化,弘扬孝道精神”为主题的谢炉镇焦石佛村的孝道小院,突出孝道文化和家风传承,开设孝心餐、孝讲堂、孝评比、孝家风、孝传承等精品志愿项目,每月组织系列孝善活动,表彰培育孝善典型,弘扬孝善新风。并组建理论宣讲、俏厨娘、义务理发、健康义诊、七彩课堂等10余支志愿服务团队,将“孝善”文化与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融为一体,不仅传承了孝道文化,弘扬了志愿精神,更是在全县打造了特色的文化品牌,引领了乡村文明新风尚。
弘扬“和”文化,“爱心小院”催开“文明之花”
“村里的‘老哥们’聚到一块儿,拉拉家常、看看戏,吃口热乎饭,忒好咧。”近日,清河县谢炉镇王双庙村的闫大爷满脸幸福地说道。
闫大爷和村里其他老人经常聚到“爱心小院”,聊天、下棋、看节目、听讲课……这里成了他们的“精神乐园”。
王双庙村的“爱心小院”是清河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打造的小院文化中的典型代表,是依托村级文明实践站,按照“八个一”标准建起来的,即:一厅,爱心餐厅;一金,志愿基金;一堂,小院讲堂;一室,“百姓说事室”;一屋,义务理发屋;一队,系列志愿队;一会,志愿检委会;一超市,“志愿积分超市”。“爱心小院”以爱心餐厅、小院讲堂等为载体,针对百姓需求,定期开展爱心大餐、全民宣讲、文明评比、我们的节日等丰富多彩的文明实践活动,并将每月5日定为志愿服务日,极大地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使文明新风渐渐深入人心,“文明之花”开遍大街小巷。
系列“小院”彰显了志愿者的奉献与爱心,真正发挥基层实践站阵地服务作用,吸引群众走进来,促进文明实践活动“火”起来,弘扬了时代精神和核心价值观,“小院”成为百姓的“大舞台”。截至目前,依托各类小院共组织开展孝心餐、理论宣讲、爱心义剪、文艺表演等各类志愿活动500余场,帮助群众解决诉求350余件,惠及群众5万余人。其中,“爱心小院”项目今年3月被中央文明办列入《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工作方法10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