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红色之旅<38> | 李盛兰捐古铜钱造子弹)
李盛兰,男,阜平白河村人,抗战时50来岁,有着强烈的爱国心。
1937年10月,阜平县政府成立后,筹粮集款、搞救国募捐就成了根据地人民支援抗战的首要任务。全县50多位有钱的士绅、地主应邀聚在县城开会。县长张苏站在他们中间语重心长地进行演说。
李盛兰的座位离张苏最近,张苏的每句话都在打动着他。张苏的话音刚落,他就第一个站起来,非常有力地说:“我们都是中国人,绝不当亡国奴,我出谷米20担。”张苏听后高兴地向大家挥着手说:“李盛兰带了个好头,大家要向他学习呀!”一时间像煮开了锅的水,全场气氛热烈起来,大家争相报出要捐的数目。不一会儿,就报出了救国捐款2000多元,还有粮食与其他物品。
1944年,抗日战争进入紧要关头。阜平县境内的兵工厂一时缺少做子弹用的铜。为此,晋察冀边区政府号召人民献出自家的废铜碎铁。古北岳恒山上有一尊巨大的铜佛像,它的一只耳朵就能容下几个人,也被推倒,用来做了枪炮子弹。李盛兰知道这个情况后,感到十分的不安,下决心要再作一次贡献。他把家人召集起来,说:“现在国家需要,咱就将咱们家积累下来的800斤铜钱捐出去献给八路军吧!”他老伴说:“那可是咱多年的积存啊!”李盛兰耐心地解释说:“现在就只能把这些铜钱作为废铜看待,边区政府有边区票、军区票了,它们也没用了。”几句话,他就说通了全家人。
李盛兰挖出地下的坛子,取出古铜钱,过了秤,铜钱整整800斤。李盛兰用几个棉布袋装上,并附了一封信,找了几个年轻人抬着送到了军区机关。信中写道:
聂司令员呈刘副政委:
余出自佃农,受人剥削,境遇困难,生活维艰。自抗战以来,受八路军共产党的领导,实行减租减息,改善了人民的生活,今民生活虽不大宽裕,然亦大部改善,值此“七一”“七七”“八一”大会,无有他的可敬,将母亲遗留下的古铜制钱约八百斤(曾在民国十六年博物馆给价二十元一枚,未卖),因受日本法西斯的侵略,情愿献给边区,以造枪炮子弹,打击敌人,驱逐日寇出中国,最后建立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是余所盼。
此致
敬礼
阜平二区高街村李盛兰
晋察冀军区领导收到信后,对李盛兰以民族大业为重的奉献精神深表赞赏。除在全军区广泛宣传外,还专门设宴招待他,以表诚挚的谢意。区政府的干部还敲锣打鼓地给他家的门上挂了一块“抗日模范”的牌匾。1944年8月22日,《晋察冀日报》刊登了报道,称赞李盛兰的爱国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