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力开新局 | 补链、延链、强链,我区加快推动氢能产业全链条发展)
桥东区把发展氢能产业作为一号工程,以政策支撑为先导,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基础,围绕补链、延链、强链,先后引进亿华通、海珀尔、美国AP、荷兰壳牌、中国船舶集团等一批国内外氢能领军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产学研体系逐步构建,氢能产业链不断完善,走在了全市乃至全国前列。“张家口市加快推动氢能产业全链条发展”,去年11月获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
规划引领、政策支撑,高标谋划氢能产业
一是科学布局。按照国家省市氢能产业发展有关要求,结合国内外氢能产业发展趋势以及市场前景,编制了桥东区氢能园区产业规划,重点实施氢气生产区、装备制造区、技术研发创新中心“两区一中心”协同发展,延伸上下游产业链,构建百亿级氢能产业集群,全力打造全市氢能产业核心区、京津冀氢能产业集聚区、国家级氢能经济生态区。二是政策扶持。按照《张家口市支持氢能产业发展十条措施》,围绕扶持服务加氢、制氢企业投资项目,出台制定了《张家口市桥东区支持氢能经济发展的第十五条措施》,将在协同创新平台建设、标准制定和检测认证服务、技术成果转化、产业优惠电价、打造氢能装备制造基地等15个方面支持氢能经济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氢能产业政策体系,为加快推动以亿华通为龙头的氢能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三是专班推动。成立了由区委书记任政委、区长任指挥长的氢能产业发展工作指挥部,下设安全生产许可手续跑办、规划布局、征地拆迁、招商、政策研究落实等18个工作专班,进一步明确各单位职责分工和进度安排,实行一事一议、特事特办,全力推进氢能经济发展。通过定期组织召开调度会、协调会、会商会、交办会等方式,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用地保障、生产用水、用电等制约要素问题,确保氢能项目早签约、早落地、早达产。
项目带动、龙头牵引,积极构建全产业链条
一是强化亿华通龙头带动效应。加快推动总投资3亿元的亿华通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生产基地项目,年产2000台的一期生产线已完成批量化生产。二期生产基地项目开工建设,占地约50亩,计划总投资2.9亿元,目前已经完成投资1.38亿元。建设2条燃料电池发动机生产线,年产能力可达1万台,预计2021年8月建设完成。亿华通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化,正式在科创板上市,以其为龙头带动的12个氢能项目正在紧锣密鼓推进。二是补齐制氢加氢产业链。重点抓好以海珀尔制氢项目为主的张家口氢能产业化应用示范园建设,推进制氢项目产业化生产。海珀尔制氢项目占地44.96亩,总投资1.5亿元,已建成生产能力为每天4吨的制氢厂1座,可保障300辆氢能公交车用氢。目前,每天生产氢气2.8吨,可满足75辆氢燃料车的氢气供应。美国AP制氢项目占地95.37亩,总投资4亿元,设计生产能力每天产氢16吨。目前,完成征地组卷,同步开始土地出让前期准备工作。三是促进荷兰壳牌项目落地。成功引进荷兰壳牌(中国)有限公司,去年11月区政府与市交投壳牌新能源有限公司签约,氢能一体化示范基地项目正式落户桥东,计划投资2亿元,占地91.53亩,建设2万千瓦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和加氢项目,一期年产量3000吨,可满足400多辆氢燃料电池公交车的用气需求。目前,正在开展征地组卷、城规审核等前期工作,预计3月底开工建设,12月底建设完成。
创新驱动、应用示范,建立产学研用创新体系
一是成立氢能产业创新中心。以中科院院士欧阳明高为智囊核心,创建了氢能与可再生能源研究院,成为氢能产业发展重要智库。成立了国创河北氢能产业创新中心有限公司,2019年底获批省级氢能产业创新中心,2020年初成立国创氢能产业创新联盟,在冬奥会氢能示范运营保障、氢能产业标准体系研究、燃料电池等核心技术攻关等领域开展研发创新,加快创新中心建设进度,力争获批国家氢能产业创新中心。二是推动科技成果创新。根据省发改委关于省级氢能产业创新中心的批复,亿华通牵头联合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北京清华工业开发研究院、中国船舶集团公司第七一八研究所、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等9家国内知名企业,加强与清华大学等高校项目合作,在氢能各个关键核心技术进行攻关,致力实现燃料电池核心技术与产业化突破。三是加快氢能高效安全示范应用。下大力推动氢能示范应用,目前在全市投运的304辆氢燃料电池公交车累计完成载客量4000万人次,累计运行1350万公里,氢燃料电池公交车运行量全国领先。按相关计划,将投入大量氢燃料电池汽车保障2022年冬奥会,桥东将成为绿色办奥的重要能源基地。2019年6月,全球环境基金(GEF)、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科技部联合授予张家口市“促进中国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发展项目示范城市”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