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冀”在心上的小幸福】固安金氏宫灯:灯火点亮百余年)
“珑玲世人叹,艺绝神仙惊”,此乃对中国古代宫灯之描述。据传宫灯在成为“宫品”之前,名纱灯,以美观明亮、耐风耐用为特色,遐迩闻名,州府县署、豪门富户多有悬挂。
宫灯又称宫廷花灯,是中国彩灯中最富有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品之一。宫灯始于东汉,盛于隋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宫灯,顾名思义是皇宫用的灯,主要是些以细木为骨架镶以绢纱和玻璃,并在外绘以各种图案的彩绘灯,雍容华贵、充满宫廷气派。金氏宫灯技艺在固安渠沟乡北黄垡西村的一户村屋生根发芽并不断发展传承,至今有百余年历史。
8月6日,记者走进金氏宫灯制作技艺第三代传承人金桂香家中,探寻宫灯这项古老工艺的精益求精。
金氏宫灯起源追溯到清末
金氏宫灯的起源,要追溯到清末时期。金桂香的祖父金殿荣,16岁在北京学习制作宫灯,28岁在大栅栏设门店,生产渐成规模并传给家中后代。金桂香,从小耳濡目染父辈精湛的宫灯制作工艺,日渐产生兴趣。
走进金桂香的工作室,映入眼帘的是各式各样充满古老色彩的宫灯。其中,多为六角多层的造型,以细木为骨架,镶以绢纱和玻璃,用水彩勾勒出生动的图画,内容多为龙凤呈祥、福寿延年与历史典故、山水花鸟等。
当宫灯被点亮的时候,各面花屏上活灵活现的图案仿佛在告诉人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引人入胜的历史文化。在金桂香的介绍中,不难知晓宫灯制作的复杂程度与制作工艺的考究。
制作工艺复杂考究
金桂香说,一盏传统工艺打造的精美宫灯,以紫檀、红木、花梨等贵重木材制成六方或八方形的细木骨架,上雕龙头和镂空花牙为装饰,外镶嵌有绢纱和玻璃的灯扇,手绘山水、博古或人物图案,下系中国结和流苏的穗子。
宫灯的传统制作工艺融合木工、绘画、编织等多项技法,需要选木、破料、凿卯榫、雕刻、打磨抛光、油漆、绘画、组装……数十道大工序、百余道小工序才能完成。榫卯结构的宫灯,每盏由多块木头组装而成,组成宫灯的件数也不尽相同,最多的有200多件,组装完成后还要打磨三遍、上三遍油漆,组装以后再绘画。
不同于有成熟生产线的量产宫灯,从纸上描样到下刀雕刻,金氏宫灯的每一个步骤都由金桂香手工完成,“我们金氏宫灯的木料骨架和装饰品多用红木或老榆木精雕细刻做成,每盏灯仅卯榫就96个,小雕刻件48个,全套零件200余个。”
坚守传承让宫灯熠熠生辉
宫灯代代流传,制作工艺丝毫没有因时间和匠人的更替而改变。
在金桂香的眼里,宫灯是几代人为之传承的信仰与文化。指导下一代制作的过程中,他总是不厌其烦地强调上色要逼真、打磨要严格比对尺寸。现在的金氏宫灯自成体系,有着独到的制作工艺与流程,还在不断招收学员,发展传承队伍。
“金氏宫灯至今有100多年历史了!我是第四代传承人,宫灯制作工艺非常考究,现在我们做宫灯的时候,每个制作环节把控严格,也得到各级领导的认可。我们掌握技艺,是为了把这门古老的文化传承发展下去,让更多的人参与宫灯制作,共同传承宫灯制作工艺。目前,我们每年都在招收学员,已经教出一批徒弟。”金氏宫灯第四代传人金巍说。
来源:廊坊都市报
文图:张泰源
编辑:张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