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全民健身】疫情期间,家门口锻炼惬意又方便)
疫情期间,家门口锻炼惬意又方便
公园受青睐
7月29日6时30分,长青路人民公园里已经热闹起来,无论是头发花白的老年人、身手矫健的中年人,还是充满活力的青少年,都在这里呼吸着清新的空气,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活动筋骨。
在健身活动区,安装了各种各样的健身器材,一人前脚下来后脚就有其他人上前使用。紧邻器材区是乒乓球活动区, 这里放置了8张乒乓球桌, 每张桌子前都有人在切磋球技。晨练的市民告诉记者, 这几张乒乓球桌很抢手,需要早过来,晚一点就占不到地方了。乒乓球活动区往北一点,是一片小树林。林间空地,市民在抖空竹、打太极拳。65岁的刘先生家住公园街,步行到人民公园最多7分钟,他在这里抖空竹已经7年了,只要天气好,天天都会来。
健身活动区四周是一圈步道,人们在这里健步走。68岁的陈女士陪着患有脑梗的老伴,在步道上一圈圈走着。她说:“去年年初,老伴患病,他家在长青路上,离公园挺近,每天陪着老伴儿来这里锻炼,公园环境好、有绿植,空气也不错,有利于他的身体康复。”
7时15分,记者走进位于桥东区的胜利公园,看到正门往西走是一个健康步道的起点,步道一圈共800米,两侧是茂密的绿植,红色的塑胶地面在这片绿意盎然中, 显得格外鲜艳夺目。走步、跑步的市民,或听着小说、音乐锻炼,或是和熟人边聊边走。步道的终点附近,有篮球场、健身器材活动区,打篮球、踢毽子、跳绳、 练健身器材等,十分热闹。
市民朱女士觉得胜利公园离家不远,噪音少环境好,是锻炼的好去处。朱女士说:“每天早上,我们在公园溜达两小时。老伴玩一会儿健身器械,我推着两岁的孙子转悠一圈,四处看看绿植、鲜花、凉亭,还可以听听鸟叫,带孩子开眼界又能锻炼身体,两全其美。”
广场有生气
29日上午8时12分,记者在位于经开区的市民广场看到,有人跳广场舞,有人抖空竹。健身器材区最受欢迎,不同年龄段的人都聚在这里健身。健身器材旁是一个篮球场, 这里是年轻人的“地盘”, 嬉笑声、 喝彩声与篮球撞击地面发出的“嘭嘭” 声交相辉映。
住在昶昊首府小区的居民韩女士说:“我们小区在市民广场东南边, 过一条马路就到了, 不远。每天我都会和三五好友相约来广场跳舞, 从六点半到八点半, 活动两个小时。除非刮风下雨, 不然天天都出来锻炼。”
市民崔先生告诉记者,相对于健身房,他更喜欢在公园里晨练,生活气息浓厚,健身氛围轻松,在绿意盎然中舒展身体,很享受。“这几年,我们身边建设了不少休闲公园和健身广场,这是我市以‘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建设为目标,打造体育之城,不断加大体育投入,改善体育设施的很好体现。”
街角很方便
除了到公园、广场健身,城区小街角的健身设施也充满了生气。“家门口就有健身器材,出来运动一会儿,再去买菜,确实方便。”不少市民有着这样的感叹。
7月30日7时20分,在胜利北路便道上一处健身活动区,有骑太空漫步机的,也有蹬健骑机的,还有练单杠和太极揉推器的,锻炼的人年龄在五六十岁,均是附近老旧小区的居民。市民郭女士说:“每天遛弯回来,在这儿锻炼一个小时,和老街坊们唠唠家常,健身的同时也增进邻里关系,小日子过得太惬意啦!”
类似的街边健身器材区,建国路便道上也有一处。7时45分,记者看到这里每一种健身器材上都有居民使用。石先生告诉记者,他患有肩周炎多年,家里的牵引器没有户外这个练得舒服,从去年开始,他每天早晚都要来练半个小时上肢牵引器。他说:“我就在马路对面的土尔沟小区,来这晨练比去公园方便。现在城市建设好了,大部分小区、 街边设置了健身器材,在家门口锻炼的愿望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