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新闻:走进秦皇岛,一股股厚德尚美之风扑面而来——
无论在公园还是公交站点,“道德模范”事迹在阅报栏上十分醒目;
无论是县还是区,感恩文化主题村、家风培育主题村让人眼前一亮;
……
多年来,我市始终把思想道德建设摆在重要位置,精心构筑道德高地,优秀志愿服务团队层出不穷,好人好事蔚然成风,诚信个人和诚信企业不断涌现,连续夺得全国文明城、国家卫生城市多项桂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
6月30日,盛夏绿树浓阴,“我们的价值观涵育基地”——海港区新世纪公园,鲜花似海,人潮如织。人们在游览观景、休闲健身的同时,不由自主地被身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小品、雕塑、展牌所吸引。
从公园的东口进入,造型别致的灯柱和新颖独特的主题砂岩雕塑,都镌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再往里走,曲径通幽的步行路两侧,随处可见写有“勤俭养德”“百善孝为先”等字样的展牌。公园小品处,图文并茂地述说着二十四孝故事、伯夷叔齐故事,为市民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城市景观体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位市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雕塑是公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标志性景观,它借鉴了中国古代活字印刷中的字模结构,凹凸错落的组合形式彰显24字核心内容。整个雕塑寓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扎根于现实生活,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才能逐渐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内在信念和自觉行为。
已经退休的市民赵庆民经常到公园散步健身。他对记者说:“公园不但风景很美,而且有中华传统文化元素,让大家时时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使之深深地印在每个秦皇岛人的心里,影响着我们的一言一行。”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做文明市民”“做文明秦皇岛人,创全国文明城市”……徜徉在秦皇岛,处处可见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微广场”“好人广场”“家风公园”。作为文明城市的精神根基、创建之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以柔和细腻的方式达于吾城巷陌,浸润着民心。
“来看看这些篆书,四四方方的是‘公正’,形状像天平的是‘法治’……”7月2日傍晚,北戴河海滨一座木制驿站旁,来自山西太原的刘志峰老人和小孙女兴趣盎然地欣赏着栈桥柱上镶嵌的12方印章。
北戴河区文明办工作人员介绍,北戴河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地融入城市建设,精心打造了剑秋路、保四路等10余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路,形成了全覆盖、立体式的社会宣传格局。
思想道德教育,从青少年抓起。我市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
6月12日,一堂以“品读红色家书,牢记初心使命”为主题的思政课在海港区建设路小学开展。一个个百年党史故事,一封封感人至深的书信,一段段刻骨铭心的事迹……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老师带着孩子们通过品读,讲述老一辈革命家崇高理想、奋斗精神和人间大爱,传递红色血脉。
“通过这样活动,加深了孩子们对党史的认知,激发孩子们的爱国情怀,引导他们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建设路小学校长张秋妮直言,“作为教师,我们更要认真学习党史,坚定理想信念,讲好红色故事,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打造志愿者服务“升级版”
“大爷,您怎么又来了,昨天刚打完的疫苗,需要多休息!”“没事!大家需要我,你们医生也挺辛苦,我当过兵,身体好,能帮点儿就帮点儿!”6月20日一早,海港区西港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种点,工作人员李佳同76岁的田晓光老人交谈。
一上午的时间,田晓光老人一直在接种点排队的人群中穿梭,还不时提醒大家:“要提前扫码录入信息,接种前2天不能喝酒!”因为身上穿着志愿者红马甲,不时被人叫住帮忙操作接种预约小程序,尤其是一些老年人排队焦急等待接种时经常会问各种问题,田大爷都会耐心解答。
田晓光老人是西港路街道首府社区的一名党员,是2020年疫情初期市民政局指导组建的“社区小微”志愿者团队的一员。他每天坚守在户外最苦、最累的岗位,在小区门岗值守、发放通行证、引导居民扫码进微信群。他的热情、和蔼和号召力,影响了更多的志愿者加入“社区小微”并坚持常态化服务,让社区疫情防控工作顺利开展。
2020年,为了更有效地防控疫情,我市面向全体党员和广大热心人士招募社区战“疫”志愿者——“社区小微”,协助社区工作者开展社区防疫工作,如今像田晓光这样的“社区小微”已有200名。
“爱心”,已经成为秦皇岛的城市名片。早在2010年,秦皇岛就被授予全国首个“最具爱心城市”称号,如今,走过“量”的积累,秦皇岛的志愿服务有了“质”的飞跃。
每年的高考季,当整个城市的神经都为之紧绷时,市心理卫生协会理事长刘德敏和协会的志愿者们,都会一直为考生“解压”忙碌。不论是每天18时至19时坐镇电台的“高考直通车”,还是每周末举办的高考公益讲座,或者是在位于市图书馆的心理咨询室,刘德敏和心理服务志愿者们为焦虑的考生和家长,提供了一个个倾诉和舒缓压力的渠道。
“我原来是市公安局的一名警督,退休后自学心理学,取得了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担任当地心理卫生协会理事长后,便一直推动心理志愿服务活动。”刘德敏对记者说。
记者从市文明办了解到,如今的秦皇岛,有一个庞大的志愿者群体,他们的登记注册人数逾24万人,注册志愿组织2423支。
小善如涓涓细流,秦皇岛有许多先进典型人物温暖着我们的记忆:64年守护英烈忠魂的全国诚实守信道德模范王文彬;带领乡亲改天换地,走上富裕之路的“独臂书记”温守文;手拉手结成一条“生命链”的冰海救人大学生群体;一生做10万件好事的沈汝波……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市充分发挥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志愿者以及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动作用,志愿服务之花次第绽放、春色满园,也温暖着、装点着美丽港城。
文明创建不停步
2003年,奏响争创全国文明城市集结号;
2017年,成功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2020年,顺利通过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复检。
文明是一座城市发展的灵魂,是一座城市进步的标志,全国文明城市是综合评价城市发展水平的最高荣誉,也是城市竞争中最具价值的“金字招牌”。
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城市,到全国文明城市,再到通过全国文明城市复检,市委、市政府18年如一日,带领310万港城人民发扬攻坚克难、担当奉献、利民为民、共建共享的创城精神,持续发力,脚步不歇,城市环境品质、管理水平、市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为强势推进创建工作,市委书记、市长亲任市创城指挥部指挥长,市级领导任14个创建组牵头人,与市委书记签订责任状,各有关单位部门“一把手”作为创建成员,明确任务,明晰职责,形成常态长效的“层级化”创建指挥体系和高效运转的督导问责机制。构筑起“五级网络管理体系”,一人一片、一天一事、一鼓作气、一以贯之,带着问题看,对着问题干,一项一项抓落实,一项一项抓达标,确保天天有进展、周周有变化、月月有提升。
党政干部在行动,数万名机关干部参与到“全民洗城”“烟头革命”“接力沈汝波,为民做好事”“党员固定服务日”等活动之中;
民营企业家在行动,兴龙建设、海三建设、隆基泰和等数十家企业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号召,认领20多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总投资达943万元;
数十万志愿者在行动,无论是在大街小巷,还是在海边浴场,也无论是在景区景点,还是在车站码头,处处活跃着“志愿红”;
百万市民也在行动,不管是骄阳似火的盛夏,还是寒风凛冽的严冬,广大市民积极加入创城大军,捡拾垃圾,清理城市“牛皮癣”,成为创城的参与者……
今日的秦皇岛,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无论是机关干部还是普通市民,他们都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打造“城市筋骨”,培育“城市灵魂”,凝聚“城市血与肉”,为秦皇岛这座全国首个“中国最具爱心城市”梳理“文明脉络”。来源:秦皇岛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