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3日,衡水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三级调研员韩忠波在新闻发布会上说,“政府采购 送戏下乡”的主要内容为市财政每年投入100万元,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全市农村开展200场的文艺演出,涉及200个村庄,进一步丰富广大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传承弘扬传统戏曲文化,培育引领健康向上的乡风村风。活动自2014年启动以来,累计开展惠民演出1840场,覆盖全市13个县市区118个乡镇,观演群众近200万人次,得到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一致好评,已经成为衡水的品牌文化惠民活动。当天,衡水市政府新闻办就衡水市“政府采购 送戏下乡”文化惠民活动开展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共衡水市委宣传部信志锋主持发布会。
韩忠波介绍,开展“政府采购 送戏下乡”文化惠民活动是今年市政府确定的20项民心工程之一,也是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我为群众办实事”的重要内容。“政府采购 送戏下乡”文化惠民活动以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由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市财政局主办,衡水市专业文艺院团——市河北梆子剧团、市评剧团承办。每年年初,市文广旅局起草《关于开展“政府采购 送戏下乡”文化惠民活动的通知》,分配具体演出任务并提出相关演出要求,经由市委宣传部、市财政局审核通过后以红头文件的形式印发至各县市区文广旅局及专业院团。各县市区文化广电和旅游部门按照要求落实本地区具体演出村庄,市河北梆子剧团、市评剧团按照演出村庄制定演出方案,依次分赴各村庄演出。演出地点以农村文化大院、文化广场、小礼堂、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等公共文化活动场所为主,演出内容以戏曲为主,不仅有老百姓喜闻乐见、具有一定群众基础的传统戏曲剧目,比如《花甲颂》、《三娘教子》、《南北合》、《卖妙郎》、《秦香莲》等,而且演出一定数量的新编历史剧目和现代剧目,如《杨三姐告状》、《林秀贞》、《刘胡兰》等。
衡水市河北梆子剧团在阜城刘老人村演出传统剧目《三娘教子》
“政府采购 送戏下乡”文化惠民活动坚持“送文化”与“种文化”相结合。每到一个演出村庄,剧团都会根据当地文艺爱好者或民间文艺团体的需求开展专业辅导,建立结对帮扶机制,并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辅导,为当地培养文艺生力军。目前,已经与深州市乡野梨园、安平县淑惠评剧团等50多个民间文艺团体建立了结对帮扶机制。同时,提供“菜单式”演出服务。剧团在演出传统剧目的基础上,会根据村民的文化需求演出歌曲、经典戏曲唱段、戏曲选段等文艺节目,最大限度满足广大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需求。此外,今年进一步突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增加了《洪湖赤卫队》《金沙江畔》《杜鹃山》《龙江颂》《刘胡兰》等红色经典剧目,激发了广大群众爱党爱国情怀,营造了庆祝建党百年的浓厚氛围。
衡水市评剧团在安平县南王庄文化广场演出《卖妙郎》
衡水市河北梆子剧团在景县杜桥乡演出传统剧目《卖水》
韩忠波表示,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形势下,为开展好送戏下乡文化惠民演出,剧团积极转变思路,创新演出形式,依托新媒体平台开展“云演出”,即利用剧团演播厅现场演出并通过新媒体进行网络直播并全程录制,每场演出均设置三个机位录制并进行后期制作,演出视频成品以优盘形式发放给相关县市区。由县市区文广旅局广泛告知演出村庄村民观看,对于因种种原因没有观看到直播演出的村民,村委会组织观看演出视频,进一步提高演出覆盖面,扩大了文化惠民演出的受众面和影响力。2020年,衡水市河北梆子剧团、市评剧团通过“云演出”的方式完成了送戏下乡演出200场,观演人次近300万。利用现代化传播形式,收到良好效果。此外,面对一些小村庄人少且没有合适场地、不具备演出条件等问题,本着“合理安排、灵活演出、力求实效”的原则,采取合村演出的形式,扩大演出辐射面和影响力,会在征求当地村民同意的前提下,在村民较多、场地环境较好的中心村集中演出若干场,广泛发动周边村民观看。在扩大演出受众面和影响力的同时,节约了演出成本,提高了演出效率,又有效解决了小村庄人少没有合适场地、不具备演出条件等问题,保障了演出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