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新闻讯:7月29日上午,秦皇岛市政府新闻办主持召开‘双聚焦’为民办实事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上介绍了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实事进展情况有关工作,并回答记者提问。
产业是开发区的主责主业,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就必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结合全市“532”现代产业体系及开发区实际,确定了汽车及零部件、高端重型装备及智能制造、粮油食品精深加工3个主导产业集群,精密电子信息技术及智慧消防、康复辅具及医疗健康2个新兴产业集群,以及1个现代服务业集群,形成了比较清晰的“321”产业布局。二是汇聚创新发展新活力。到“十三五”末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49家,占全市总量的55.2%,比2015年增长119%;科技型中小企业1091家,比2015年增长176%。
同时,开发区持续推进区域创新平台建设,现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等区域创新平台96家;积极构建完善创业孵化体系,已初步形成了“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的孵化链条。三是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今年3月,秦皇岛综合保税区正式封闭监管运营,充分发挥自身在区位、交通、后发效应等方面的比较优势,放眼冀辽乃至更广阔区域,着力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与周边综保区实现错位发展。
今年以来,秦皇岛市开发区把“我为群众办实事”主题实践与服务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开展“百名干部联企帮扶”活动,及时有效地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和项目建设中遇到的问题。以“链长制”为总牵引,成立“企业服务专班”,建立定期联络、快速办理、全程代办、问题领办等机制;选派“金融特派员”,面对面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开展项目“双百”工程行动,实行项目从招商洽谈到竣工投产全过程一包到底,投产后自动转为企业包联。目前,这种工作机制日臻完善,实现了“分类施策、分级处理、流程督办、闭环反馈”的良好效果。
深化审批制度改革,推行“全市域通办”新模式,着力巩固企业开办“一窗通、零成本、即时办”改革成果;深化工程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政府投资类、社会投资核准类、社会投资备案类三类项目从立项到取得施工许可压缩至28个工作日以内,比省里要求分别缩短了7天以上;抓好税企服务平台建设,打通线上线下服务,形成线上“办税数据处理中心”为主导,线下窗口精细服务、特色服务为辅助的新型办税模式,网上办理率达到96.26%,办税效率大幅提升。
开发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市委有关要求,结合群众“急难愁盼”,着力抓好全区20项重点民生工程和市委划定的“11件民生实事”(其中,“11件民生实事”有5项与区级20项重点民生工程重合,合计26项),全力推进重点民生实事落地见效,把实事做实。
提升基层法制服务。通过建设实体、电话和网络三大平台,提高公共法律服务标准化、精准化、便捷化水平。
提升养老服务水平。积极推广机构养老、居家养老、日间照料、医养结合模式。目前已建设完成5所日间照料站,为老人提供膳食、保洁、出行等服务,切实缓解日益突出的家庭矛盾。
统筹提高教育水平。大力实施教育资源扩容工程,目前已完成新增2所普惠幼儿园认定工作,新增普惠学位690个;为中小学生开启“午间配餐”暖心服务,解决“三点半”难题,减轻“双职工”家庭的负担。
帮助实现群众心愿。抓好“五个一批”活动。收集一批意见方面,解决企业群众反馈的意见201项;排查一批隐患方面,排查整改生产安全、四风整治、食品安全、社会稳定等方面的隐患79个;解决一批问题方面,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394个;化解一批矛盾方面,40件信访事项息诉息访,同时化解劳动纠纷、村民补偿、环境扰民等方面矛盾纠纷862个;宣传一批典型方面,已向省市推荐了一批先进典型,并进行挖掘培树。依托“圆梦秦皇岛”手机客户端开设“我为群众办实事”专栏,宣传典型单位和个人26个。全面开展“群众微心愿 党员帮实现”活动。目前已解决“微心愿”291个,惠及群众2.1万人,真正把好事做到了实处。
下一步,秦皇岛市开发区将继续从项目建设入手、不断优化投资环境、持续改善人民生活,让开发区更加富有城市品位、更具人文气质,成为文明之城、幸福之城、和谐之城,真正实现开发区的全面跨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