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枣强以创新创业为抓手,推进区域特色产业的高端化、智能化发展,全力打造裘皮服装服饰 、复合材料、智能装备制造三大产业的升级版,提升传统动能,加快产业转型。在皮毛产业,该县依托品牌孵化中心和皮草设计院,设计研发轻奢服装,打造国际国内知名品牌,培树了弗蘭尼、北极皇后、香港貂等十余个品牌,并成功打入国际市场,叫响大营服装服饰业内品牌;在玻璃钢产业,瞄准了复合材料创新之路,推出了玻纤织物深加工技术,开发了陶瓷涂层材料和多基复合材料;在机械制造业,他们则瞄准了“中国制造2025”,倾力发展智能装备制造业。
2020年,扎实开展“招商之冬”活动,成功举办了枣强·上海(长三角)投资环境说明会。在全市率先迈出长三角招商引资第一步。洽谈推进项目63个,总投资175.3亿元。组织集中开工活动5次,新开工项目24个,总投资36.4亿元。争列市级以上重点项目22个,其中省重点4个,年度投资完成率141%。谋划重大产业项目57个,总投资243.8亿元。成功发布了大营裘皮和复合材料产业指数,三大产业纳税达到7.12亿元,纳税超千万元工业企业达到10家;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5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95家,新增规上企业16家。
一幅产城融合、青山绿水的时代画卷徐徐展开。
奋力推动再跨越 筑牢三大产业强县之本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枣强的发展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上。”枣强县委、县政府领导信心满满,以深入开展“三重四创五优化”活动为契机,立足枣强实际,加快转型升级,重塑裘皮服装服饰 、复合材料、智能装备制造三大产业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以产业转型铆足强劲的发展动力,发展质量更高、发展后劲更足。
2020年,枣强县编制了三大特色产业发展规划,成立4个省、市级行业协会,裘皮服装服饰、复合材料产业被列为省级县域特色产业集群,以“枣强速度”、“枣强魄力”,深入实施民营企业“百千万”提升工程,明确提出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大的勇气和智慧,奋力打造枣强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升级版。打造产业升级版, 在枣强人看来,不只是一句口号、一句“流行语”,更是冲锋的号角、催征的战鼓。号角声中,枣强聚集新的动能,战鼓声里,原有的皮毛、玻璃钢、机械制造三大产业升起新的希望。
如何使产业升级,枣强充分发挥创新引领、合作共赢和项目招商的叠加优势,激活“二次创业”的新引擎,开启“二次创业”的新征程,奏响了产业升级的华美乐章。
坚持创新引领,着力加快动能转换。枣强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辐射带动双重战略机遇,加快衡水创新港建设,实施创新主体培育、创新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创新生态打造四大行动,建成一批研发中心、实验中心、众创空间,培养一批“高精尖”领军人才,全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先后建成裘皮工业设计创新中心、枣强工业设计创新中心,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5家。积极融入京津、对接雄安,与亿丰集团、申电科技等知名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力争到2025年,建成市级以上创新创业服务平台8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0家以上、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800家以上,培育催生一批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确保该县稳定进入科技创新A类县,争创全省科技创新示范区。
坚持合作共赢,着力提升开放水平。积极融入国际国内“双循环”,主动对接京津冀和雄安新区,依托衡水创新港,大力引进“五重大一高端”产业项目和人才团队,全面构建“京津研发、枣强转化”合作模式,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加快大营保税物流中心(B型)建设,巩固俄罗斯市场,拓展日韩和欧美市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全面完善产权、市场准入、公平竞争三项制度,借助区块链、大数据技术,探索建立数字化、网络化新型要素交易平台,切实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提高政务服务能力和水平。
坚持项目为王,持续激发招商热情和活力。该县坚持把经济发展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紧紧抓住产业项目建设这个“牛鼻子”,树立亩均纳税论英雄的导向,探索“先租后让、达产出让”机制,实行工作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责任化,严格落实县级干部分包负责制,实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包到底”的推进机制,通过举办系列招商活动,搭建好的平台,吸引更多的客商。该县注重发挥现有企业、协会的作用,加强与商会、协会、展会之间的合作交流,通过他们牵线搭桥、口口相传,引进上下游合作伙伴。同时引导本地企业家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拿出优质资产、优势产品、潜力项目与大企业集团开展战略合作,实现借势借力发展。调动一切资源、想尽一切办法、抓住一切机会、发动一切力量、利用一切载体抓招商、上项目。有针对性地开展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定点招商、专题招商、委托招商、集群招商。
一切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一切都在水到渠成。瞄准需求端、发力供给侧,推动裘皮服装服饰 、复合材料、智能装备制造三大产业高端化、集群化、智能化发展,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深入实施了质量强县战略,培育“大营裘皮”“枣复材”等一批制造业区域公共品牌,全面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枣强迈向高质量发展新时代。
敢破敢立奋楫行 擦亮枣强裘皮的金字招牌
枣强裘皮,裘皮枣强。
裘皮产业一直以来是枣强最为闪亮的城市名片。商末丞相比干在大营一带发明制裘工艺,被誉为“裘祖”,秦始皇赐名“天下裘都”。经过三千多年的传承发展,大营已成为全国闻名的“皮草之乡”,享有“世界皮草看中国、中国皮草数大营”的盛誉。
裘皮是枣强之荣,但枣强也经历过转型之“痛”。因为如此,枣强县才愈加坚定破茧重生的勇气和信心,结合工信部《关于进一步促进服务型制造发展的指导意见》制定扶持政策,重点抓好服务型制造的深化与拓展,用合作的理念,借助协同制造网络,提升裘皮产业的加工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同时组织实施“电商换市”营销年活动,加强电商培训平台监管,用创新产品拓展毛皮衍生市场,用创新的商业模式巩固原有服装市场,延链补链、多措并举换取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走进枣强县大营镇工业园区的兴宏裘皮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制板、钉皮、车缝、定型、修样……工人们有条不紊地忙碌着。
“这是我们自己的设计团队设计的新款式,采用了‘皮毛+时装’的组合形式,特别受年轻消费人群的喜爱。”总经理魏占福表示,“在研发创新上,去年投入了100多万,开发设计30多种新产品。虽然有疫情影响,但产品仍然特别受欢迎,产品供不应求,现在公司全部是订单生产。公司还要上一条西装流水线,引进人才,增强研发团队的力量,在产品设计、工艺制作上加大研发力度。”
原来,兴宏裘皮公司的产品主要出口俄罗斯。受疫情影响,出口受阻。“穷则变,变则通。”面临经营压力,该公司加大了研发力度,提升设计研发水平,瞄准高端需求,主打国内市场,重点打造品牌。
这是大营镇裘皮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过去大营镇裘皮产品大多是皮毛褥子等半成品加工,后来逐渐发展为加工成衣。一个企业开发设计出一个好款式,大量商家就会快速跟进,造成产品附加值不高,没有品牌影响力,属于产业链最低端。
为推动裘皮产业转型升级,枣强县积极与北京服装学院、河北省工业设计中心沟通对接,在西亚皮草新城建立了裘皮服装工业设计中心和大学生实习基地,并组织企业与意大利服装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裘皮工业设计创新中心作用,鼓励企业自建、合建研发机构,全年入库省千项技改项目6项,3家以上企业取得工业设计成果。裘皮服装服饰产业,积极巩固俄罗斯、日韩国际市场,加快保税物流中心(B型)建设;大力拓展国内市场,联合服装院校、设计平台,推动“裘皮+”搭配新品研发,以多元化、轻奢化创造更多有效需求;组织实施“电商换市”营销年活动,进一步提高“营皮”市场占有率。
在推动裘皮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大营镇围绕助推裘皮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做强做深文化特色,做优功能特色,做美生态特色,着力打造裘祖文化、红色文化等重点文化品牌,建成了裘皮文化馆、中国裘都非遗传习所,以承办衡水市第五旅发大会为契机优化旅游路线,积极打造商贸文化旅游中心,推进了大型商业综合体——“西亚”风情商业街等项目,培植旅游购物、创意展示、体验消费等新业态,精心举办中国大营皮草交易会暨营皮文化节,吸引了八方游客纷至沓来。
枣强县领导这样认为:裘皮产业要振兴,要突出新型工业化和现代服务业两个重点,大力推进优势产业向多元化、高端化、品牌化、集群化发展,走一条速度更快、实力更强的多元、绿色发展之路。
打造智造新高地 撬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2020年12月8日,河北省复合材料协会成立大会暨中国·枣强复合材料产业指数发布会在河北枣强发布,市场价格“风向标”从枣强发出。河北省复合材料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国·枣强复合材料产业指数”是综合展示枣强复材产业发展变化的指数,能够反映国内复材产业整体发展水平,足以成为全国复材行业观测的缩影。复合材料指数可以综合反映价格变化、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产业景气等多方面信息,为地方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等提供系统、连续的数据服务,直观了解产业发展概貌,明晰行业薄弱点和发展方向,为产业决策提供依据,助推产业升级。
河北瑞星燃气设备公司技术人员在组装燃气设备
在业内的发声,从侧面证明了枣强复合材料产业转型升级的成果。
作为全国最大的复合材料产业集群和生产基地,枣强现有复合材料产业链企业600余家,规上企业21家,从业人员3万多人,产品涵盖4000多个品种的产业集群,出口10多个国家和地区。依托全省“万企转型”“三百工程”,研究制定《关于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提升计划实施意见》,年内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家以上、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70家以上。以衡水创新港、河北省复合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为载体,推动关键共性、前沿技术创新,建成市级以上众创空间1家。
冀中能源大有机电有限公司的工人在组装产品
要破解发展瓶颈,厚植发展优势,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走出内涵式发展的路子。枣强县引领企业在装备水平、生产工艺、新型材料、应用领域上提档升级,推动产业由中低端向中高端发展,打造国内具有领先地位的特色产业集群。同时,倾力打造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大力研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助力传统复合材料企业转型升级。目前,该县已建成河北省复合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玻璃钢沼气池实验基地、玻璃钢制品监督检验站等复合材料研发检验机构11家,拥有复合材料生产企业200余家,产品远销十多个国家及地区。
枣强县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户亚南说,枣强经济开发区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引导下,始终坚持以“京津研发、枣强转化,雄安研发、枣强制造”为主攻方向,积极搭建创造产业平台,出台了一系列加快产业转型的政策措施,筛选了47家工业企业进行重点支持,设立了产业引导基金、机盖专项资金,对河北省复合材料产业研究院、枣强工业创新技术中心、裘皮设计创新中心进行了完善提升,促进了百企竞相转型。
河北瑞星燃气设备公司技术人员在操作机械臂加工设备零部件
把握“新基建”带来的新机遇,枣强县还进一步推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发展。
恒润研究院副院长、总工程师曾爱军说,“枣强符合材料行业,产业升级主要有几个方面,其中,在装备升级方面,这几年先后引进了一系列先进装备,这些主要是为了保证产品的质量,改善工人的作业环境,提高产品的经济水平。”
从制造到“智造”,已是大势所趋,枣强越来越多的企业因“智造”发生蝶变。智能装备制造业,加快“机器换人”进程,借助互联网技术,推动传感器、物联网、大数据深度融合,提升产业智能化水平;加大政策引导和行业整合力度,推动优势企业以品牌、资本、技术为纽带,组建集群产业化联合体,实现由传统制造业向现代产业的转型。
河北瑞星燃气设备公司工作人员在智能立体储存库存储半成品及零部件
围绕做强燃气装备和输送机械行业,近年来,枣强县先后引进先进技术26项,开发新产品40多个,产品已出口到巴西、澳大利亚、沙特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贸易额达3亿元。巨鑫输送机械有限公司的托辊全自动喷漆设备及数控机床,达到国内外同类产品的技术标准,吸引了北非、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外企业的订单。奋进矿山机械有限公司新上了全国第一条自动化柔性托辊流水线,生产前景良好。以瑞星公司在创业板上市为动力,加大行业管理和服务力度,引导企业在生产专业化、产品差异化、相互配套化、设备智能化方面深度融合,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和自主产权,突出高精尖方向,避免同质同业恶性竞争;要借助传感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引导产品深度融合互联网技术,提高产品的智能化水平,实现由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型。
一步一个脚印地谋求转型发展新突破,一批新兴产业加速壮大,一批重大项目落地实施,一批创新平台加快建设,产业转型升级“转”出新天地,枣强区域特色产业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阔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