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27日,衡水市生态环境局专职副书记霍纪东在新闻发布会上说,2021年,衡水市进一步加大水污染治理、加速水生态修复、加强水资源保护,以“三水共治”的强有力措施,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1-6月份,衡水国控断面水质稳中向好,7个国控断面平均水质全部达到Ⅲ类,县级市以上城市集中式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当天,衡水市政府新闻办就2021年上半年全市水污染防治工作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共衡水市委宣传部信志锋主持发布会。

图为新闻发布会现场
霍纪东介绍,2020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衡水超额完成“十三五”提出的总体目标。地表水优良断面比例再创新高,达到80%;全部消除劣Ⅴ类水体断面;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消除比例100%。在河北省水污染防治工作考核中位列优秀等次。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衡水市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着力补短板、强弱项,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坚持高位推进,完善制度机制,夯实责任链条,加强重点河湖监管、衡水湖治理与保护,系统施治,着力开展饮用水水源保护、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巩固黑臭水体治理成果以及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管,推进水生态环境治理攻坚。

图为衡水湖景色
衡水加强重点河湖监管,落实市、县重点河湖断面巡查巡视及水质自动站数据分析报告预警工作机制,按照“有水监测、无水监管”的原则,对辖区内15条河渠、42个断面共计14想巡查内容,每半天巡查一次,对污染问题及时发现、及时上报、及时解决。建立自动站数据分析报告预警工作群,按日对原始数据进行纵向对比分析,及时发布超标信息。“人防+技防”,形成“发现问题、快速反应、有效处置”的闭环管理,确保河湖水质稳定达标。在加强衡水湖治理与保护方面,完成了衡水湖生态环境专项调查及安全评估,推进湖底地形及水动力平衡调查、衡水湖水生态环境健康现状调研及承载能力分析,为科学施治提供有力支撑。同时,有序开展常家宜子和王家宜子等村庄生态搬迁工作。推进湿地建设与恢复,实施衡水湖自然保护区西湖生态修复基础数据测量、增殖放流、西湖鱼塘生态修复、 蓝藻观测站筹建等项目。

图为入河排污口及在线监测设施
衡水开展系统施治,推进水生态环境治理攻坚。着力开展饮用水水源保护,将饮用水源环境保护工作重点向农村转移,建立乡镇级水源地清单,实施衡水市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工程。开展2020年度城市及县级城市饮用水水源环境状况评估和乡镇级饮用水水源基本信息调查工作。推进饮用水水源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定期监测并向社会公开饮水安全状况信息,保障广大人民群众饮水安全;着力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城市排水管网雨污分流改造专项行动,新建管网长度136.23公里,改造老旧管网长度178.33公里,城区市政排水管网全部实现雨污分流。净化初期雨水污染,完成11套旋流沉沙设备和4座雨水调蓄池建设。加快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全市79个建制镇全部具备污水处理能力。其中,主城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9%,县级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5%以上;着力巩固黑臭水体治理成果,深入开展河湖水系连通整治,共清理整治河渠801.5公里,清淤土方1655.9万立方米,引蓄地表水6.8亿立方米,累计输水7.6217亿立方米。充分发挥河湖长制作用,全市各级河湖长累计巡河巡湖23万余次,清理整治完成22个河湖“四乱”问题。投资12.26亿元大力实施衡水市主城区水系生态修复工程建设,进一步保障衡水建成区黑臭水体“长制久清”;着力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管,建立入河排污口“一口一档”,提高规范化建设水平。按月开展入河排污口监督性监测,保障企业达标排放。衡水已审批和登记的40个入河排污口中,38个已完成标识牌、监测点等规范化建设内容,剩余2个已完成入河排污口设计方案,准备开工建设。

图为入河排污口室内监测
霍纪东表示,与“十三五”相比,“十四五”期间衡水市国考断面数从5个增加至7个,考核标准也大幅提升。对此,衡水市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延伸深度、拓展广度的原则,高质量编制了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要点,全力推进水污染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今年下半年衡水将持续做好河湖污染防治工作,把国考断面水质达标作为主攻方向,严格落实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保障方案。加强引水蓄水和水质监管,加大河湖生态缓冲带建设项目实施力度,推动衡水湖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持续提升环境管理水平,巩固黑臭水体治理成果,强化涉水企业污染源管理。持续加强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和整治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内违法问题,持续攻坚克难,全力推进美丽衡水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