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风淳,乡村兴。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廊坊市多措并举提升群众素质,扎实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以党建引领、典型带动、全民参与、舆论助力,宣传孝善美德,改进村规民约,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良好基础。
厚养薄葬树孝道新风
近年来,廊坊市不断推动移风易俗,大力推广网络、鲜花祭扫,家庭追思等文明低碳祭祀方式。将祭祀活动与传播传统文化相衔接,鼓励引导群众以经典诵读等文明方式缅怀逝者,不断丰富孝道内涵。
文安县赵各庄镇田安祖公祠于2019年4月建成,“自从镇里实行殡葬改革、提倡白事简办后,我们村严格缩减报丧范围,严禁棺木下葬,火化后将骨灰盒直接放入祠堂。”田安祖村党支部委员林九多向记者介绍。
早于2019年2月,赵各庄镇率先推广农村殡葬改革,至今全镇730余起丧事,火化率100%,棺木使用率、烟花爆竹燃放率、歌舞聘演率均为零。因为各项工作宣教到位,没有引发一起矛盾,殡葬费用也大幅下降,厚养薄葬、节俭环保治丧的文明新风尚已见成效。
同时,以春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为契机,开展敬老爱亲饺子宴、评选孝贤儿媳等活动,持续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村街、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
如今,鲜花祭祀、网络祭祀等文明祭祀方式也渐渐被越来越多人接受。“以前祭奠老人都是焚香、烧纸,去年家人商量,改用鲜花祭奠。这也是为了减少环境污染。”马上到奶奶忌日,市民刘春平在一家鲜花店预定了白菊,“奶奶生前最喜欢花,用鲜花更能表达对她的哀思。”
文明新风犹如春风化雨,正潜移默化地引领社会新风尚,凝聚成一股向上向善的力量,绘就一幅清新明朗的美丽画卷。
婚俗新风得人心
随着时代变化,婚俗改革也正在一步步落实。2018年7月,廊坊市印发《廊坊市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工作的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树立喜事新办新型消费观,提倡操办婚事经济从简、文明理性,减少舌尖上的浪费,狠刹斗富攀比的社会不良风气,树立现代婚俗新风。
几年过去,廊坊市文明节俭婚俗新风渐成。
“再过三个月,我和小芳就要结婚。我们商量好,婚礼要简办。”刘振华今年32岁,他说,时代在变,人们的思想也要变,节俭办婚是潮流也是趋势。
采访中,记者发现越来越多的人为节俭办婚点赞。“摒弃婚嫁习俗中的顽瘴痼疾,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让婚俗新风根植于日常生活,让更多人用行动来实践。”网友“二月风”说。
文明节俭渐成时尚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近年来,廊坊市全面推进“节约粮食 远离浪费”行动。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酒店、餐厅等公共场所都设置了温馨提醒——“粮收万石,也要粗茶淡饭”“倒下的是剩饭 流走的是血汗” “节俭养德 文明用餐”“不剩饭不剩菜杜绝舌尖上的浪费”……引导广大市民争做勤俭养德的宣传者和践行者。
“去饭店吃饭,首先要少点菜。如果吃剩下一定要打包回来,争做光盘行动的践行者。”市民陈丽丽多年来一直坚持节约粮食的习惯。
“自从疫情以来,我们饭店弘扬文明餐饮新风尚,客人点餐时会提醒按需按量点菜,主动使用公筷公勺,倡导分餐制。”市民王庆在和平路上开了一家家常菜饭店,他说,“不能为了赚钱就忽悠客人多点餐,浪费粮食可耻。我们会主动为顾客提供打包服务并使用环保包装,提示顾客将剩饭、剩菜打包带走。”
在廊坊,从城市到乡间,各部门、各单位把宣教活动融入精神文明建设,将厉行节约写进规章,加强红白理事会行业管理,推动婚丧礼俗节约简办,在移风易俗中推动城市文明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