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你看你看,堡子里四合院的生活在改变)
一套套古朴的四合院里, 危房修缮了, 临建拆了,煤池子清理了,堆放了多年的杂物也清理了……取而代之的是宽敞的院落、平整的地面、整洁的窗户。随着桥西区堡子里文物保护、危房修缮、环境治理工作的持续推进, 居民看在眼里,乐在心头。
7月9日, 记者走进堡子里四合院, 感受这里正在发生的变化。
从前为了生计 现在享受生活
在西城墙底11号院,王雅莉和姑姑王平玲坐在院子里拉着家常。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他们一家人从书院巷搬到了西城墙底。王平玲住在西厢房, 王雅莉和奶奶住在东厢房。而如今,王平玲一个人住着5间房。王雅莉从珠海退休后回到张家口生活,有空闲时间,她就回到堡子里, 陪姑姑聊天儿, 看看曾经生活过的四合院。
“以前, 生活条件有限,家里孩子多,院子里是寸土寸金, 有点地方就要盖房子, 四合院被各种临建挤得满满当当, 个别居民还在小房子里结婚生子。”王平玲回忆,在物质匮乏的年代, 大家迫于住房紧张, 在院子中间盖起临建房, 房檐底搭起煤池子, 院里只剩一条狭窄通道供居民出入。 随着时代进步、 经济发展, 四合院中的住户少了,临建房、煤池子用处不大了,但堵在院子中间、占据着四合院的大部分空间。王平玲和邻居们一直挤在这个四合院中, 习惯了阳光照不进家、 侧着身子出入的日子。 “生活太不方便了,可谁也不会主动拆, 总觉得留下还有点用。但为了生活质量提高, 我还是觉得应该拆临建。”王平玲说,她生活在这个院子里40多年, 不方便了40多年,一直就盼着过几天宽敞日子,这次赶上了危房修缮,她首先同意拆除自家的临建。
今年4月初, 四合院中间的杂物房被推倒了,东西南三侧的煤池子拆除了;院里平整了地面,铺上了水泥砖;屋里也铺了水泥地,吊了屋顶;崭新的仿古门窗靠在墙上, 再有几天时间就能安装。堡子里的危房得到修缮, 人居环境得到治理,西城墙底11号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真是想不到,这几百年的老房子, 还能铺地吊顶换门窗,古宅换了新颜,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王平玲说, 以前人住着都憋得慌, 想养花不是在屋里就是在煤池子上, 今年堡子里危房修缮、环境治理,改善了居民的生活条件,她居住的西城墙底11号院实现了华丽蝶变。她把十几盆花整整齐齐摆放到院子里, 闲下来就坐在院子里摆弄花卉, 享受着闲暇时光。
“以前是为了生计,现在是享受生活, 将来我们追求的是诗和远方。”王雅莉说, 这次修缮尊重了堡子里原有风貌, 小院基本上恢复了四合院格局,古堡的生活气息更浓了。她畅想着在院子里种花种草, 把院子打造成一个漂漂亮亮的花园。
院子宽敞了 心也亮堂了
“要不是这次大修,咱们还真没法坐在院子里唠会家常。” “说的是,拆了临建,院子宽敞了, 心也亮堂了。”
7月9日下午, 午后的阳光直射进东城墙底13号院,水泥砖地面干净整洁, 几盆花卉摆在院子四周, 居民种植的两箱绿植郁郁葱葱, 西厢房前有一大块阴凉地, 三位老人纳凉聊天。 他们都是堡子里的老住户。1959年,沈女士入住这个四合院, 她和弟弟一直居住在西厢房, 见证了这个四合院的变迁;院子里最年长的老人王淑兰今年82岁, 住在东厢房,在这里度过了半个世纪的时光;住在南房的是任淑花, 在这里也住了20多年。
沈女士说, 上世纪六十年代, 四合院还保留明清建筑格局, 当时这个小小的四合院挤了9户人家。后来,因房小住不下,陆续有住户在院子中间盖起临建房。院子东侧只剩一条不足50厘米宽的过道,院子西侧的过道更窄,居民出入只得侧着身子,几十年来, 大家只能在缝隙中行走。
因为临建遮挡视线,站在正房看不见南房,坐在东屋瞅不见西屋, 居民生活不便, 虽是邻居却难得见面。任淑花说:“那时,我们几个老邻居常常是听得到声音看不见人影,外人进到院子里就像走迷宫, 走着走着就找不到同伴了。” 今年4月, 东城墙底13号院拆掉了大部分的临建, 清理了院里几十年的垃圾杂物, 地面也铺上了水泥地砖。院子宽敞了,房子明亮了, 四合院的环境变好了, 邻居终于能在院子里坐着聊天了。
铺好地砖后, 沈女士把养了多年的花从家里搬到院子里, 把院子装扮得生机盎然。任淑花也贴着墙角放了两个泡沫箱,装土后种了绿植。每天午后,三位老邻居就来到院子里,到阴凉地乘凉,商量着如何把小院装扮得更漂亮,让生活更有滋味。
“以前走路都要侧身,哪敢想能在院子里坐着板凳乘凉。”任淑花说,危房修缮、 环境治理拉近了邻里情, 也让四合院更和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