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6以来,衡水市率先在全省实施农村生活水源置换工程建设,截至今年6月30日,全市13个县市区均已全部完成建设任务,实现了江水村村通,全市332.21万农村人口全部纳入生活水源置换范畴,现已全部长期稳定方便喝上放心水、安全水、干净水。据了解,农村生活水源置换工程被省、市列为今年的20件民生工程、民生实事之一,也是衡水市水利局“学史力行 为民解忧——我为群众办实事”的实践活动。衡水全力以赴加快工程建设,用长江水置换深层地下水,形成压采能力8084万立方米,从根本上解决了部分地区饮水水质含氟量高的问题,受益群众生活条件明显改善,饮水安全得到保障,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进一步增强。
农村生活水源置换工程的受益者武强县街关镇新合村村民杜妹珍说,原来村里需要定期放水,用电机泵抽水,用水需要隔一两天就去接水,为了用上水就要把其他事推了去接水,而且以前用水都是死水,现在用水方便了,24小时有水,用时随时有水,不用特意去接水,还是流动的水,对身体也好,水源也有保证,水质也不错。
枣强县张秀屯村的刘安梅说,原来村里的水含氟量很高,还有水锈,现在这水水质就很不错。而且原来用水也不方便,村里用的土井,一个星期接一回水,现在用上长江水,很方便,24小时有水,直接就上灶台了,家里用水跟城市里一样,特别好。
衡水按照“统筹规划、城乡一体、分期实施”的原则,将全市332.21万农村人口全部纳入生活水源置换范畴,组织各县市区统筹考虑南水北调地表水厂和农村水厂供水能力、配套设施、管网线路、人口分布等,整体研究谋划,科学规划布局。2016年率先在枣强县、景县启动农村生活水源置换项目试点,2017年新增武邑县、饶阳县、滨湖新区,2018年新增安平县、阜城县、桃城区,2019年新增故城县。2020年市委、市政府提早谋划,全市上下积极行动,编制《衡水市全域江水置换实施方案》,全面启动农村生活全域江水置换。衡水科学测算城市(县城)发展供水需求,合理调整江水配置指标,统筹协调有关县将暂时不能消纳的江水指标调剂到水源置换项目县。衡水高新区、景县共调出水量610万立方米;桃城区、武邑县、阜城县分别增加水量150万、260万、200万立方米,为项目实施提供了水源保障。此外,积极筹措建设资金,农村生活水源置换项目被纳入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实施计划,累计争取省级以上压采专项资金16.6亿元。在上级资金尚未全部到位,资金缺口较大的情况下,多渠道筹集项目资金,通过政府债券、引入社会资本等途径筹集资金,有力保障了工程建设实施。
枣强县率先在全省实现了户户通江水工程,该县于2016年开展农村生活水源置换项目,利用三年时间完成了项目建设,建成了农村综合性供水总厂,蓄水池2座,10台加压泵组,智能化远程供水平台一处,新铺设连接全县农村原有14座水厂管网113.92千米。枣强县人民政府针对全县脱贫攻坚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组建了枣强县惠泽水务有限公司,于2019年10月向全县553个行政村供应长江水,做到了统一24小时供水、统一收费价格、统一水质检测、统一管理农村原水厂,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农村供水城市化,彻底解决了全县农村居民饮用高氟水问题,助力了全县脱贫攻坚的步伐。为防止脱贫村、脱贫户返贫,县水利局制订农村饮水安全供水应急预案和方案,定期对水质进行常规检测,加大管网巡查力度,预防供水工程破坏,保证了全县人民群众饮用放心水、安全水。
衡水因地制宜探索多种建设模式,综合采取联网、配套、改造等方式,优化工程建设方案,创造符合现实条件、科学合理、经济适用的建设模式。饶阳、武强、冀州、滨湖新区等南水北调地表水厂供水能力能够满足农村饮用水需求的,实施地表水厂和农村水厂连通工程,利用原有农村供水管网将江水送至用水户;桃城、枣强、阜城、武邑、景县、深州、故城、安平、高新区等南水北调地表水厂供水能力不足的,新建、扩建水厂并连通管网,安装水处理设备,把江水净化消毒处理后送至用水户。工程实施过程中,动员各方力量,加强协调调度,严格质量与进度管理,确保按时完工、尽快投用。
武强县街关镇新合村村民郑英姿说,多亏了党的政策好。原来用水不方便,是一天放一回,定点放,现在是24个小时有水,方便多了。以前洗衣服要等到放水的时候,现在什么时候都可以洗,特别方便。
衡水建立了农村供水保障体系机制。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出台《衡水市农村供水保障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重点工作和保障措施,为衡水市农村水源置换顺利推进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健全工程运行管理保障机制。各县市区均设立农村生活水源置换工程专管机构,充实管理人员,明确岗位职责,强化工程运行管理和供水服务。此外,还构建了农村饮水安全管理监督机制。畅通群众监督渠道,向社会公布农村饮水监督电话和举报邮箱,千人以上供水水厂均设置公示牌,实行管理单位、责任人、供水服务电话“三个公开”,提升管理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