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10日晚,河北衡水中学在衡水文化艺术中心保利大剧院上演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历史题材舞台剧《漫溯红河》。该剧是由衡水中学的学生们自编自导自演,以情景史诗的形式,综合运用音乐、舞蹈、戏剧等舞台手段,聚焦党在各个历史时期淬炼锻造的“红船精神”“抗战精神”“长征精神”“红岩精神”“两弹一星”等伟大精神,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向党献礼。观众通过该剧可以更好地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了解革命前辈的英勇事迹,培养爱党爱国情怀,传承红色基因。
现场通过跟随着四位同学在党史博物馆游览的步伐,透过“红船”、“泸定桥铁索”、“赵一曼家书”、“渣滓洞红旗”等展品,深入挖掘讲述了革命先烈的感人故事,激发了观众的爱国主义精神。
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后称“红船”)上胜利闭幕,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此,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有了坚强的领导者——中国共产党。因此,红船精神是红色革命精神之一,指的是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以及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飞夺泸定桥,发生于1935年5月29日。中央红军部队在四川省中西部强渡大渡河成功,主力由安顺场沿大渡河右岸北上,红四团官兵在天下大雨的情况下,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一昼夜奔袭240里,终于在5月29日凌晨6时许按时到达泸定桥西岸。第2连连长和22名突击队员沿着枪林弹雨和火墙密布的铁索踩着铁链夺下桥头,并与东岸部队合围占领了泸定桥。是红军长征中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胜利之一,这次胜利体现了红军无限忠于人民革命事业的大无畏精神。
赵一曼,1934年任中共珠河(今尚志)中心县委特派员、铁北区委书记,组织领导当地工人农民成立反日游击队,与日伪军进行斗争。1935年11月,在与日军作战中,赵一曼为掩护部队腿部负伤后在昏迷中被俘。赵一曼在狱中受到酷刑,甚至被日军用马鞭狠戳腿部伤口,她不仅没有吐露任何信息,还忍着伤痛怒斥日军侵略中国以来的各种的罪行,展现了一个中国人保卫民族的决心和面对酷刑始终坚贞不屈的精神。而“赵一曼家书”则是日军因从赵一曼的口中得不到情报,决定把她送回珠河县处死“示众”。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赵一曼想到了她幼小的儿子。她向敌人要来纸笔,给儿子留下了最后的遗言。
此外,衡水中学的同学们还还原了“江姐”、“邓稼先”等先烈的红色故事,将党在各个历史时期淬炼锻造的伟大精神一一呈现给现场观众。同时,沉浸式的演出方式,让演员最大限度的走进历史、走近观众,让观众在整场演出中获得了全方位的体验,能更好的融入到故事中,从而更深入地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了解革命前辈的英勇事迹,培养爱党爱国情怀,积极传承红色基因。
衡水中学学子们的倾情演出和真实还原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有观众表示,“很多革命先烈的故事都是耳熟能详的,但还是感觉离我们很远。今天很高兴能沉浸在演出环境中去了解先辈们的英勇事迹,被他们的爱国爱党、不畏牺牲、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等精神深深感动,我们当代人应该不忘初心,坚定理想信仰,坚守各自的岗位,努力工作,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