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国医学人文》杂志刊发廊坊市四院“春雨工程”医疗队员扶贫有感)
在党的百年华诞之际,廊坊市第四人民医院神内二科刘超医生根据康保扶贫经历撰写的文章在《中国医学人文》杂志发表。
刘超,首批硕士研究生,中共党员,于2019—2020年积极响应河北省卫健委的号召,赴张家口市康保县丹清河乡进行了为期1年的健康扶贫工作。期间适逢新冠疫情来袭,他向党组织递交了去一线的请战书,随即穿上防护服参与发热门诊与隔离病房的诊疗工作中,与新冠肺炎展开战斗。
作为一名党员,刘超用实际行动践行入党誓言,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为党的伟大事业增砖添瓦,庆祝党的百年诞辰。
我的健康扶贫之路
——记在康保县丹清河乡工作的日子
2019年5月7日,是一个再平凡不过的日子,但对于我来说却是终身难忘、要永远铭记的日子。清晨阳光还是那么熟悉,但我却怀着忐忑的心情来到医院门口。夜里孩子突然发烧到39摄氏度,老人重感冒还没有好转,真是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忍不住一声叹息。但来不及多想,就开启了我的张家口康保健康扶贫之行。
作为河北省“春雨工程”活动中廊坊市第四人民医院的一名队员,我带着领导的嘱托及朋友们的祝福,坐上了开往张家口康保县的汽车。我在心里默默发誓:我是一名共产党员,要坚决完成任务,为实现总书记提出的健康扶贫的目标努力。前方的路不知道有多少困难、艰辛,我都要努力,努力让康保丹清河的老乡们早日脱离贫困!
即使有了充足的思想准备,但现实的困难要大过我们的想像。经过6个小时的车程,我们到达了康保。刚刚下车觉得走路发软,头发晕,眼发花,胃口还不停地恶心,差点吐了出来。原来这里是坝上地区,海拔有点高,我发生了轻微的高原反应。“一定要坚持住!”我在心里默默地说。
在老乡的指引下,我来到具体的工作地点康保县丹清河乡中心卫生院。门口不大的两排平房,但是很干净整洁。当时门诊已经有很多病人了,都是很淳朴的老乡,不管男男女女都是黝黑的皮肤,粗糙的双手,像刀子雕刻过一般的皱纹,满眼都是饱经风霜的模样。其中一位带着头巾的老大娘,看到她痛苦的面庞及被病痛折磨的表情,我忘却了一路的风尘及公路的颠簸,马上投入到诊疗工作中。测量血压、查体、宣教卒中知识,大娘激动地对我说:“谢谢你刘大夫。”我却很惭愧,这只是我应该做的啊。
这里风沙大,刮风时间长,几乎没有停的时候,我们经常顶着风沙下乡。这里都是土路,颠簸异常,但我们风雨无阻,一步一个脚印,坚持送医送药下乡,为老百姓解决看病难的问题。在老乡的家里,甚至田间地头,我们积极进行健康体检、病情的讲解及家庭医生签约履约等服务。




卫生院的工作虽然繁复而艰苦,但老乡们的真情却温暖着人心。我现在仍然保留着老乡给我的瓜子,那是在一天的雪后,我们冒着严寒去丹清河乡耘牧公司村中入户,十点多吃完饭出来到下午3点,我们饥肠辘辘,来到一个大姐家。大姐邀请我们一起吃饭,我们再三推辞,大姐就抓了好几把瓜子往我们手里放,那一刻我真的觉得我们就是一家人。我在心里默默想,这里一天不脱贫,就是我们工作做得不够好,党的政策就是让老百姓满意,我们就要为之奋斗。此后,每当我看到老乡的瓜子,就想起了丹清河老乡的温暖。瓜子虽小暖人心,健康扶贫连接起了你我,我们就是一家人,我们要更加努力加油干,一起脱贫奔小康。
另外一件印象最深的是2019年12月31日,天气十分寒冷,我们廊坊市第四人民医院“春雨工程”医疗队来到土城子镇东叠不齐村小学。这是一间极为简陋、只能靠煤炉子取暖的房间,是4名小学生的教室。这4名学生都是来自贫困家庭且父母离异的留守儿童,各自随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一起生活,其中还有一名智力障碍的孩子。做过简单的介绍之后,孩子们一声声的“叔叔好”把冬日里的寒意一扫而光。我赶紧拿出准备好的书包、铅笔、橡皮、水杯、彩笔、本子、魔方等,一一发给可爱的孩子们。孩子们高兴极了,笑容是那么甜美。我还将自己擅长的医学知识用形象的粉笔画生动的展现给了孩子们,让他们学习到了课本上学习不到的知识,新鲜的课题和生动地讲解得到了孩子们热烈的掌声。
时间过得真快,在康保工作的1年结束了,我深深地爱上了这里。因为这里没有城市里的喧嚣,没有车水马龙,没有虚假的客套,有的则是清新的空气,绿色的田野,静谧的夜和那轮伴着我的弯弯的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