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康保县文联"颂党恩"文艺作品展示六)
乡镇养老
陈芳
我的母校——芦家营中学座落于康保县芦家营乡村东南角的位置。曾经,从这里走出了一批又一批莘莘学子。当然,我也是从这里走上社会的。昔日,同学们朗朗的读书声和嬉戏打闹的场景早已不复存在。母校有了一个崭新的名字——“幸福院”。
随着城镇化浪潮的不断推进,如今,这里早已成为城乡集中养老的其中一个定点。由于八零年代以来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和改革开放后多数青壮年人都奔沿海城市淘金,所以留在乡村的孩子们少之又少了,当然,也是造成了农村的老师们逐年减少的情况。于是在这种形势的趋动下,母校便闲置了。后来,这里经过重新改建成了政府安置老年人的场所。
我生活的县城,划分有十几个乡镇,而每个乡镇又划分有十几或二十几个大小村庄,有的小村庄只有十几户人家。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已跟不上前进的步伐。为了集中利用土地和资源,许多小村庄被夷为平地。随着时间的推移,今后仍会有大大小小的村庄慢慢消失。到最后,一个乡镇仅保留几个人口较大的村落。小村整体搬迁,面临的就是人员安置问题。于是,55岁以上的老人由政府安置于乡镇集中点养老,年青人安排住楼房,当然都是由政府全权负责。
当我走进母校的时候,映入眼帘的便是几排排列整齐的瓦房,院内干净整洁,水泥铺地,房后种着高耸入云的大白杨。走近房前细看——两间一户人家,屋内收拾得干干净净,家具摆放整齐,生活用品应有尽有。我找了一户人家轻轻推门进入,一位阿姨热情地接待了我。和他们闲聊了一会儿后,我能从她的口中感受到那种美满的幸福感。我又来到院中和一些聚在一起晒太阳的大爷大妈们聊了起来……看着他们个个精神饱满,容光焕发,脸上洋溢着知足恬然的笑容,我深深地体会到乡镇养老确实非常及时。也确实达到了各方都满意的效果。
乡镇集中养老既让老年人聚在一起有更多的共同语言,相互之间也有个照应,又省去了跟随年轻人出去异地带来的各种问题,也解决了儿女的顾虑。对于乡镇而言,把已成废墟的村庄经过修整,那就是很好的土地良田,来年春天便会长出绿油油的庄稼或变成护林防沙的劲草绿地……这是造福百姓的大事,好事。它得益于国家领导人的英明决策。真正做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我为我的家乡巨大的变化感到欣慰和自豪!
(翟翠平拍摄)
投稿
本平台始终坚持崇敬生命,倾情涵养精神,致力做百态人生的舞台,想成为康保父老心灵深处的一片绿洲。欢迎各方人士赐稿,尤喜康保故事。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情、那些景,是凡能触动您心弦的,动动手指让她定格成型,与您同频共振的人分享。繁荣康保文艺是您的义务,发扬康保文化是您的职责,让所有人知道这片蕴涵深厚的美丽土地,知道此间革命年代的红色故事、改革开放时期的发家致富故事、脱贫攻坚奔小康路上的最新故事!
康保文艺热盼!
投稿邮箱:
158273356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