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新闻讯:一种日子,让人念念不忘;一组数据,令人深深铭记。1995年5月、18个自然村、2902户、9683人、55天……这个日期,这些数字,在桃林口水库建设史上有着里程碑的意义。
决不让一个移民掉队
桃林口水库位于青龙满族自治县境内的青龙河上,是国家和河北省的重点工程。水库坝体最低处只有90米,汛期青龙河的流量如果达到每秒1000立方米,8个小时水位就将达到90米的高度,坝前的土台子、庄窠、三岔口、前炕峪、山城子、南沟6个行政村就将被水淹没,如果遇到洪水,一个小时便可淹没。这6个行政村总共有18个自然村、9683人,为了保证这些群众的生命安全以及水库建设,必须抢在主汛期到来之前,把他们全部迁移出去,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情为民系,事为民想。1995年5月初,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给秦皇岛、唐山两市市委书记、市长写信,要求认真做好移民工作。5月8日,时任河北省省长的叶连松主持召开紧急会议,研究落实搬迁工作的各项措施。省委、省政府下达给秦皇岛的任务是,要在汛期以前完成全部移民的搬迁,并明确提出“不淹一户、不死一人”的要求。
众所周知,移民搬迁是众多基层工作中“最难啃的骨头”,毕竟这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
“时任秦皇岛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的菅瑞亭,市委副书记张树仁,副市长黄荣经常来到移民工作第一线,市里与各县抽调了130多名干部开赴现场,分工协作。”今年78岁的景儒昌对记者说。他当年是青龙移民办副主任,参与了移民的全过程。提起当年的移民工作,老人记忆犹新。
“我们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一说要我们搬出村子,搬出青龙,甚至搬出秦皇岛,去一个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地方,从感情上就接受不了啊!”原土台子村民、现搬到唐山市滦南县胡各庄镇马各庄村的陆振江在电话采访中对记者说。
“搬出熟悉的村子,就要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人生地不熟,一切都需要重新建立,怕受当地人的欺负,心理压力非常大。”原当杖子村民,搬迁到唐山市滦南县胡各庄镇高庄子村的赵海涛在电话采访中对记者说。
“设身处地,我们理解村民的想法,要做通他们的思想工作实属不易,我们这些征迁干部走村入户,磨破嘴皮、踏破脚皮,宣传政策、梳理问题、理顺关系,放弃周末和晚上休息时间,这些日子就像打仗一样。”景儒昌说。
当时的另一名青龙移民办副主任,今年80岁的张书文对记者说,征迁干部们积极向群众宣传水库建设的重要意义以及征拆的相关政策,不厌其烦地做征迁户的思想动员工作。“我们要让移民朋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知道移到哪儿、多少补偿、安置地点在哪儿,不论是党员干部还是普通群众,均要一视同仁,一碗水端平。”张书文说。
“后来看到干部们对待移民问题,比对待自己的儿女就业、接媳妇、嫁姑娘还要周到。看到干部们这么为我们操心,又为我们提前察看了安置地,知道他们是为我们着想,逐渐放下心来,慢慢想通了。”陆振江对记者说。
“通过干部们不厌其烦地讲解,详细介绍建设水库将发挥防洪、发电、灌溉的综合效益,对促进经济建设、改善旱涝之灾的积极作用,也让我明白我们的付出是为了国家建设,是有价值的。”赵海涛说。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从1995年6月30日起,移民们踊跃参加了搬迁抽签活动。55天之后,9683口人搬出了大山,离开了原生地,走向了新生活。
“移”出的幸福生活
人常道,故土难离。每个人对自己的家乡都有难以割舍的情怀。但为了支持水库建设,库区的每位群众都为水库建设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这些牺牲和贡献,省、市、县的领导们都看在眼里,也放在心里,力争在政策框架内实现移民利益的最大化。
抚宁县留守营镇,把安置任务的41个村划成9个片,领导干部包片负责,为移民热情周到地服务;卢龙县在81个有安置任务的村,均建立了由村党支部书记牵头的移民服务队,全县各有关部门一起出动为移民服务;昌黎县团林乡普遍开展向移民献爱心活动。一天深夜,团林东村超计划多来的一户移民一时没房住,村党支部书记刘玉田把家人叫醒,把房子让给移民住;海港区拨出专款5万元为移民每人购买了30斤细粮,并积极帮助移民建房、就业;北戴河区把移民30多人安排在月收入400多元的修建队和果园工作。
4月16日,记者见到了海港区西向河寨村赵丙军老人。“移民到这里那年我49岁,现在已经75岁了。”赵丙军说,搬迁以前,他是青龙庄窠村的一名村民。“水库建设,使得我们村子很多人迁移到现在这个地方。在这之前,我在海阳路批发市场打工,那时候家住在山里,交通不便利,几个月难得回一次家,搬到这里方便多了,天天骑自行车上下班,天天都能和家人团聚,各种补贴还到位,大家都说搬过来日子变好了。”老人笑眯眯地说,一点也没有离开故土的悲怆影子。
和赵丙军同样受益的还有村民王丽慧。“搬迁那年,我27岁,孩子6岁,正是要上学的时间,我担心的是孩子的教育问题。没想到搬过来后,学校离家这么近,孩子上学很方便,如果还是待在山里,孩子上下学要走10多里的山路呢。”王丽慧告诉记者,孩子在西向河寨顺利读完了小学和中学,如今在中铁半岛工作。“如果现在在山里,可能还在种地呢,哪有机会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赵丙军和王丽慧说,西向河寨的村干部们在全村开会的时候经常说,移民兄弟们舍小家、为大家,搬到咱们村里就是咱们村里的人,谁也不许把他们当外人对待。移民们谁家有事,谁家需要用车,村民都不含糊。
赵丙军告诉记者,2018年,儿子开车不慎撞了人,当时需要承担数额不小的医疗费。村干部得知消息后,主动把大家凑的钱交到老人手上,还赶到医院与伤者家属进行交涉,使得老人的孩子免于被起诉。
“村民45岁就可以每月领到补贴金,逢春节、五月节等节日村里会给村民们分发大米、白面、食用油等,给55岁以上的老人每年订做生日蛋糕,我们和原住地的村民待遇完全一样。”赵丙军对记者说。
如今的西向河寨,整齐划一的住宅,宽阔平坦的出行道路,长满各种绿植的公园,设施齐全的广场,干净整洁的村民活动中心……搬迁到这里的移民们,生活质量普遍提高了,在教育、医疗、就业、文化等方面也享受到全覆盖的服务。
燕山脚下筑平湖
4月16日,在桃林口水库边上,原青龙庄窠村村民王丽慧还能回想起当年搬迁的情景。桃林口水库建成蓄水后,她的家连同村庄旧址已位于库区水位以下。如今天好的时候,王丽慧会和几个朋友驱车到这里,回忆感怀一下当年生活的情景。他们看到,新建的桃林口水库波光粼粼,鱼翔浅底,周围青山倒映,绿树绕堤,春花溢香,俨然一个风景绝佳的胜地。“当年的小村变成了观景胜地,现在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王丽慧说。
桃林口水库是我国北方地区建成的第一座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圆满实现了燕山脚下筑平湖、建功造福冀东人的夙愿。高耸的大坝一展雄姿,巍然屹立在燕山长城脚下,紧紧锁住了青龙河的咽喉,让它俯首听命,经过水库调控的青龙河水,犹如一条蜿蜓曲折玉带,滋润着秦唐大地。它是“八五”“ 九五”期间水利部和河北省重点建设项目,始建于1992年11月,1998年底竣工,旨在为解决“引滦入津”后唐山、秦皇岛地区用水困难。工程总投资18亿元,每年可为秦皇岛市提供工业、港口和城市生活用水1.82亿立方米,为唐秦地区补充农业水源5.2亿立方米,对冀东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水库事务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每年农忙时节,水库都要提闸,向唐山滦下灌区放水,灌区内几十万亩农田将得到有效灌溉。“当前,滦下灌区正处于水稻生产的泡田和育秧阶段,桃林口水库及时提供优质水源,对提高秧苗成活率,保障冀东地区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修复青龙河和滦河河道区域水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河北省桃林口水库事务中心主任吕宝良说。
除了城市供水、工业用水、农业灌溉用水等职能,近年来桃林口水库又增加了防洪职责。吕宝良说,去年夏天,河北省东北部降水量比常年偏少近六成,旱情比较严重,入汛以来,桃林口水库以上流域持续干旱少雨,中心一手抓防汛,一手抓抗旱。吕宝良告诉记者:“去年6月以来,灌区未发生有效降雨过程,是桃林口水库紧急启动了两次抗旱应急调水,累计调水4284.58万立方米,最大限度保障了灌区粮食生产安全。”
“桃林口水库对冀东地区,特别是对解决秦皇岛港口、工业、城市用水及唐、秦地区农业用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拦截青龙河的大坝,更是成为河北省水利建设史上的一项功在当代利及千秋的基业。水库的移民们为水库的顺利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我们要坚持绿色发展的新理念,切实管好用好调度好冀东这一清库水,努力把水库打造成人水和谐、环境优美、水质优良的现代化水库。”吕宝良说。
记者手记:
舍小家 顾大家 为国家
青龙河上,矗立着造福人民的桃林口水库大坝。
时光回到1995年,9683人在一年之间,离开了熟悉的故土,离开了熟悉的邻居,离开了熟悉的生活。55天,移民工作时间之短,真是令人难以相信。甚至有人怀疑:他们不爱他们脚下的那片土地吗?可能吗?
答案肯定是否定的。他们又何曾不想如作家端木蕻良那般对着滔滔流水说出:“我是故乡的祖系,我不能离开她。”他们又何曾不想与亲朋好友常相聚首,他们又何曾不想在故土上生活。
但是,他们是为了“舍小家,顾大家”。
他们在自身和国家之间选择了“舍小家,顾大家”。
他们在情感和理性之间选择了“舍小家,顾大家”。
尽管这是他们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故土,尽管他们心中如此不舍与其分开,但他们用行动诠释了“舍小家,顾大家”的精神,他们无怨无悔,他们的奉献也会被人们铭记。
20多年来,融入地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除了关心移民的生活、生产和发展,也对移民的心路进行了持久、细致、温润的导航和调校,而这也是移民及其后代今后能够真正融入迁入地的心理基础和社会基础。
采访中,75岁的赵丙军对记者说:“现在问我是哪里人?我会回答:庄窠村、西向河寨都是我的家乡,都有我割舍不掉的亲情、乡情。这么多年我悟出一个道理:故乡,不仅是祖辈栖居过的地方,更是自己奋斗过的地方。”
只有你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奋斗过,你才会对它饱含深情。来源:秦皇岛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