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我市金融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综述)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
服务保定市高质量发展,金融支持正当其时。
围绕构建京雄保一体化发展新格局,聚焦“医车电数游”五大优势产业,创新融资方案,强化重点产业信贷支撑;开发金融产品,稳企惠民,着力服务小微企业发展;加大普惠金融、民生金融等领域信贷投放,优化信贷结构;探索适合乡村企业的贷款产品,延伸乡村网点渠道,持续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保定金融,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为保定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强力支撑,推动重大产业项目落地开花
清和六月,无人机俯瞰已经完工的雄安新区“千年秀林”雄县第七标段项目,明媚阳光下,整片树林犹如一张绚丽的毡毯,蔚为壮观。
“千年秀林”建设离不开国开行的有力支持。该行向雄安集团签署流动资金合同并发放新区首笔货款1.3亿元用于打造“千年秀林”,为未来雄安新区城市组团和板块之间的重要生态缓冲区建设添砖加瓦。
与此同时,国开行河北省分行和建行雄安分行为中石化绿源地热能开发有限公司提供授信额度4.7亿元,用于新区地热资源开发,目前雄县已基本实现地热集中供热全覆盖,成为我国第一个“无烟城”;中信银行成功中标首个白洋淀湿地综合治理项目;农发行、工行等4家银行积极发挥“融智”职能,积极对接白洋淀周边重点项目建设企业……
重大产业项目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重大产业项目加快落地实施的背后,更离不开金融业的鼎力支持。
该市各金融机构围绕构建京雄保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主动做好对接服务,优化信贷流程,开辟融资绿色通道,提高审批效率,全力满足重点产业项目融资需求。
——服务城中村改造,助力品质生活之城建设。
该市启动主城区城中村改造提升工作后,各金融机构高度重视,积极安排部署,切实做好金融服务工作,保证村民安全、及时领到拆迁款。保定农商银行成立“红马甲“服务队,不畏风雨,不惧严寒,像一簇簇红色的火苗,彰显着保定农商银行的高效服务和责任担当;保定银行研发“征迁贷”“幸福安置贷”等金融产品,已支持6个对接京津和雄安新区重点建设项目,并为主城区城中村改造项目发放贷款40亿元;工行保定分行持续加大对城市转型、产业提升的贷款服务供给,截至4月末,各项贷款余额882亿元,较年初增加52.2亿元。
——支持产业转型升级,助力企业持续发展。
“药都贷”“药商贷”等特色化、差异化、专业化金融服务,激活一池春水——保定银行持续深耕区域特色,与安国市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积极提供特色金融服务,全力支持安国市数字中药都、现代中药工业园区等项目建设;兴业银行以产业链供应链为抓手,为长城汽车经销商特别办理预付款融资业务,已支持经销商客户50余户,余额25亿元,有效提高了车辆供给质量和革新效率;定兴农村信用联社为省重点建设项目——定兴县嘉旭福美数据产业基地提供信贷支持1450万元,为其业务拓展提供有力的支撑……正是这一笔笔资金的信任和支撑,为企业注入强劲发展动能,助力企业走上持续发展之路。
回归本源,更多信贷资源流向实体经济
安国卫康中药材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营名贵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保健品的企业。去年受疫情影响,资金周转出现了困难。在此时,公司第一时间想到中行安国支行,希望给予授信支持。
由于授信项目额度较大、材料较多,中行安国支行成立专人小组对口服务,从收集、整理、修改、完善到最后提交,每个环节仔细把关,指导公司完成授信材料。
中行保定分行收到材料,及时开辟绿色通道。相关人员假期返岗,争分夺秒抢抓时间节点,仅用10天时间就取得省行授信批复,为安国卫康中药材有限公司发放贷款780万元。
“多亏了安国支行,帮我们解决了资金周转难题,服务真是又好又快!”回想起当时的情景,安国卫康中药材有限公司董事长康红乐至今仍感慨万千。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也是宗旨。保定市各金融机构坚决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
围绕落实“六稳”“六保”和省“三包四帮六保五到位”要求,不断强化金融支持和服务保障,全力开展助企惠企工作。
——深入开展“百行联千企”活动,助企业破解融资难题。组织全辖296家银行支行(营业部)包联3015家中小微企业,为企业配备金融顾问,发放政策汇编和明白纸,组织银企对接等,降低企业信贷门槛和企业融资成本,有效破解企业融资难题。截至5月底,累计为包联企业授信612.23亿元,实际发放369.56亿元,平均贷款利率4.99%,切实增强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效能。
——加大企业挂牌上市工作力度,为企业发展注入金融活水。组织实施《保定市挂牌上市公司倍增计划》,按照“筛选储备一批、培训辅导一批、股改申报一批”的工作思路,出台财政奖励支持政策,整合多方优势资源,强化后备企业辅导培育,优化服务方式,推动企业积极进行直接融资。截至目前,全市挂牌上市公司数量已达97家,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做大做强,实现跨越发展。
——探索普惠金融模式,打造普惠金融新样本。引进浙江网商银行的技术和资金,将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截至目前,已向11万农业人口发放贷款121亿元,有效满足了“三农”融资需求。今年2月,制定实施《关于开展“保险+期货+银行”试点助力“三农”健康发展实施方案》,以玉米、鸡蛋、生猪等相关农副产品作为保险标的,通过期货市场期权操作和银行信贷支持,提前锁定保险标的预期价格,有效防范农产品价格波动风险。目前,曲阳县会同人保财险、燕赵财险、新湖期货联合向大连商品交易所申请的玉米价格保险试点已获受理,正在积极组织实施。
各行普惠金融新品迭出:建行保定分行打造“小微快贷”线上产品,累计为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放纯信用贷款近50亿元;农行保定分行推出纳税e贷、资产e贷为企业提供无抵押贷款,累计发放超10亿元;农业发展银行保定分行推出“小微企业租金贷”,向河北新发地农副产品物流园内租赁经营的117户商户发放贷款7.8亿元;工行保定分行推出“税务贷”“结算贷”“商户贷”等多个线上、信用类贷款产品,累计发放17.6亿元,解决小微企业资金周转需求。
金融扶贫,打造乡村振兴的保定样本
阜平县夏庄村村民刘三林是村里的贫困户,前些年,一家四口的生活开销全由儿子每月900多元的打工收入负担,生活相当困难。
后来,当地政府产业扶贫鼓励村民种植核桃、板栗等经济作物,刘三林家也种上核桃,每年能收获核桃400多斤,可如何销售却难住了刘三林。
农业银行助农点上线电商平台后,主动联系到刘三林,帮她在平台上代销核桃,400多斤核桃全部售出。通过电商平台销售,每年能为刘三林家创收4000多元。
帮扶刘三林一家,只是保定市金融业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路上的一个生动缩影。
作为一支重要力量,保定市金融业履责担当,依托自身行业优势,聚焦农民、农业、农村三大领域,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基础设施条件和经济发展状况,在广阔乡村书写了高质量脱贫的时代答卷,为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图景提供了强大助力。
——实现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为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的痛点,该市金融业在相关部门的组织引领带动下,积极采取行动,深入乡镇、农村调查了解实际需求。通过设立助农取款服务点,布放转账电话等电子机具实现了农民“足不出户”办理养老金、农村低保、刷卡消费、转账汇款、小额取现、涉农补贴发放等业务,有效改善了农村支付结算环境。截至目前,保定市已全面消除金融服务空白乡镇,实现了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全面提升了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水平。
——发挥扶贫小额信用贷款致富增收功效。该市金融业密切配合当地政府部门工作,组织协调加大扶贫小额信贷政策的宣传和落实力度,通过张贴宣传海报条幅、村广播宣讲、群发短信推送、进村入户信贷讲座、发放明白纸等方式进行宣传,对符合要求的贷款申请人做到应贷尽贷。
——推进金融服务和产品创新,支持特色产业发展。近年来,该市金融业根据县域经济特色,结合“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工程,充分发挥各自特色优势,加大对特色产业的信贷政策支持力度。
依托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驻涞源县各银行支行大力支持农家乐、采摘园、生态农场、特色商店等旅游周边产业发展,形成覆盖旅游全产业链的新格局;建行唐县支行围绕唐县肉羊产业,发放农户“党建惠农贷”近300户,贷款超3000万元;建行阜平支行依托“老乡菇”龙头企业,创新“香菇贷”,贷款金额近千万元;农行阜平支行投放500万元信贷资金支持阜平县与阿里巴巴集团联合打造了全国首家县级“特色中国·阜平馆”,采取“1+1+1”(政府+企业+农户)模式,开设农家网店108家,日销售逾万单。
营商环境更优了、企业获得感更强了、银企关系更紧密了、金融生态更健康了……保定市各金融机构用责任和担当,在城市有机更新、产业转型升级、实体经济发展、重点项目建设等巨幅画卷上挥毫泼墨,用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不断推动保定市经济航船行稳致远。